Quantcast
Channel: 科技能源 –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177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煤炭有幾種?可以洗乾淨嗎?──煤的旅程(一)前處理篇

$
0
0
  • 文/陳柏宇

燃煤發電,由於空汙以及全球暖化等因素,目前可以說是人人喊打、不受歡迎。但其實同樣是燃煤,也是有很多種燒法的咧。究竟目前的技術有哪些處理可以讓燃煤電廠不要造成那~麼多的污染?煤炭真的會經過「清洗」嗎?

要讓煤可以燒得比較「乾淨」主要有三道程序:燃燒前處理(pre-combustion)、燃燒中(combustion)、燃燒後(post-combustion)。每個階段都有其重要性和功能。就算真的有超級乾淨的煤但燃燒得不完全,其燃燒後的廢氣也就是煙道氣,未經處理直接排出,有烤過肉就可以想像結果。(當然烤肉燒的是炭,與煤的成因截然不同。)

本文會先由燃燒前處理開始談起。

斯斯有四種,煤炭有五種

讓我們追本溯源,先由煤炭的種類談起吧!煤至少可以分成五種以上,目前我們主要使用於能源生產以及金屬冶煉的煤炭,來自於植物死亡,並且歷經數百萬到數億年(石炭紀,三億年前)的地理作用而形成。煤炭以含碳量與熱值區分,主要分為無煙煤(Anthrathite)、煙煤(Bitumious)、亞煙煤(Subitumious)、褐煤(Lignite)、泥煤(Peat)

  • 泥煤:沒什麼利用價值,水份很多,熱值超低。
  • 褐煤:發電用途,水份多,固定碳量少,灰份偏多,但硫份較少。
  • 亞煙煤:發電與產熱用途,相較於煙煤灰份較少,熱值較低,硫份也較少。
  • 煙煤:存量多,因為熱值高,普遍用於發電與冶金(焦炭Coke)用途,固定碳成分多,灰份多,硫份也較多。
  • 無煙煤:又黑又硬,熱值最高,固定碳成分也最多,灰份較低,硫份也較低,普遍用於家庭產熱,也用於發電。

不同種的煤炭成分含量示意。(資料整理:陳柏宇 圖:泛科學重製)

不同煤種的成分含量。(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 圖:泛科學再製)

如果燃燒相同質量而不同等級的煤,含高灰份、高硫份的煤所產生的直接污染會比較高(二氧化碳另計)。灰份最後會變成粒狀污染物,硫份則會變作硫氧化物;因此就成分表內容,亞煙煤的確比煙煤乾淨。至於為甚麼不燒熱值高、灰份低、硫份也低的無煙煤?偷偷告訴你,無煙煤的價格大概是煙煤的兩倍、數量最少而不具有商業規模。

但如果考量到相同熱值,或是說同樣發出一度相同電力,需要燃燒的亞煙煤會比煙煤還要多上 1.2~1.5 倍不等;此外亞煙煤含水量較多,有可能影響電廠的燃燒效率。因此,並不是通通用亞煙煤就比較環保,實際上會在後續的步驟中根據電廠的需要調整比例。

台電用煤來源與特性。(資料整理:陳柏宇 圖:泛科學重製)

煤可以洗乾淨嗎?

談完了煤炭的種類,接下來談談煤的處理。每個地區開採出來的煤炭有各自的屬性,開採過後也不會直接使用,下個步驟的處理,是真的把煤洗乾淨喔!煤礦在開採後,一定還存在許多雜質,這個階段的煤我們稱為原煤 ROM(run-of-mine)。如果直接拿去燒,呃,我沒有經驗也不敢想像,大概就是工業革命時期的倫敦。

原煤階段的煤炭會被送進處理場 CHPP (coal handling & preparation plant)進行「洗選」。將煤礦破碎成比較小的碎片;再用物理方法,如大小等進行篩分;接著泡進水床裡,用比重大小篩去雜質、並溶出污染物等;從水床拿出後再進行乾燥。完成此階段處理煤炭其的熱值、灰份與硫份都已經和原煤階段大有區別,大約灰量減半、硫量減 30%,依處理廠技術有所區別。去除這些雜質也能夠達到減輕運輸量、減輕鍋爐的沾污和磨損,並減少電廠燃燒後煤灰處理量。

而大家最關心的污染物之一大概要屬煤炭中的硫份了。燃燒前的脫硫方法,除了前述的「洗選」之外,還有微生物脫硫技術──把煤粉懸浮在含細菌的氣泡液中,細菌產生的酶能促進硫氧化成硫酸鹽,從而達到脫硫的目的。燃燒前脫硫技術中物理洗選煤技術已成熟,應用最廣泛、最經濟,但只能脫無機硫;生物、化學法脫硫不僅能脫無機硫,也能脫除有機硫,但成本昂貴,距工業應用尚有較大距離。

台灣很早以前還有類似的洗煤場設在菁桐,不過台灣煤礦工業已經 byebye 很久了。

大船入港,小心進廠

臺灣的煤炭都是由國外進口的。進口的煤由專門的運煤船運到專門接收港後,如果沒有處理好,有可能會對台灣的空氣品質造成風險。海港風大,如果煤炭裸露在外,將可能因為細碎煤炭顆粒四處亂飄而影響空氣品質。因此現在卸貨作業時,基本上都會盡可能全程密閉避免外漏,或是同步灑水減少粉塵四逸。運輸船打開儲艙後,會由抓斗式卸煤機 (Grab ship Unloader, GSU)或連續式卸煤機(Continuous Ship Unloader, CSU),將煤炭送至輸送帶上。目前連續式卸煤機的設計更能減少粉塵逸散。

臺灣的煤炭基本上都是靠運煤船漂洋過海而來。攝影/陳柏宇。

以 2014 年更新後的林口電廠為例,船艙打開後,會由連續式卸煤機卸煤至氣浮式密閉輸送帶上;經過約 2 公里的傳統式與氣浮式等密閉輸送帶,運輸至筒式煤倉(Coal Silo)儲存。電廠配置 10 座筒式煤倉,每座煤倉可儲存7萬噸燃煤,總儲存量達70萬噸。這些煤倉全數完工後能提供未來 3 部發電機組運轉所需的燃煤,並可儲備超過 30 天的安全存量。

氣浮式皮帶機在煤炭的運輸過程中,使用空氣膜支撐輸煤皮帶支撐替代滾輪,這樣的設計讓運轉較平穩、摩擦較小,大幅降低噪音及煤屑的產生。密閉式的運煤輸送帶,將燃煤的運輸完整包覆,送入廠內日用煤倉、磨煤機,最後才進入鍋爐燃燒。

林口電廠的連續式卸煤機。攝影/陳柏宇。

卸煤作業常常會受到天候干擾,其實相當艱辛。當船隻因為風大不能進港;或是煤倉打開時因為濕度太大、煤炭潮濕等因素都會導致輸送困難,這些零零總總的狀況都會影響運煤作業。

總之,從煤的分類、開採以及選洗過程,確實有許多方法可以讓煤燃燒得比較「乾淨」(污染較少)。但礙於台灣只能進口已經選洗過後的煤,在燃燒前處理這方面可以做的努力相對有限。而輸煤部分,近年來從林口電廠、興達電廠到台中火力電廠,都有相關措施進行改善,例如將過往的露天煤場改造成室內煤場等,這些都可以盡可能的減少對空氣品質的影響。

接下來,我們就把鏡頭移到棚內看看燃燒煤炭是怎麼回事吧!

參考資料

本文由台灣電力公司委託/廣告,泛科學企劃執行

The post 煤炭有幾種?可以洗乾淨嗎?──煤的旅程(一)前處理篇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腳踝扭傷除了冰敷處理,該怎麼做更快好?

$
0
0
  • 文/黃宗玄│物理治療師

腳踝扭傷了,該怎麼辦?

  • 腳踝的扭傷是許多人的夢靨。

對於扭傷後的處理,過往一般建議 48小時(3天)內冰敷減少腫脹,之後再熱敷以促進組織修復。這個老方法自美國醫師 Gabe Mirkin 於西元 1978 年提出後,就一直沿用至今。當時他建議使用冰敷處理急性運動創傷,也就是 R.I.C.E 的軟組織創傷處置方法,包含 R(rest:休息)、I(Ice:冰敷)、C(Compression:加壓)、E(Elevation:抬高患處)。這項準則很快就形成一股潮流,並寫入教科書中,變成現今大眾一致公認的作法。

近年來的新模式認為:「應減少冰敷與完全休息的時間,避免阻礙傷口組織的復原」。

在過往我們將「急性發炎反應」的紅、腫、熱、痛視為要盡力去除、抑制的大魔王;天真的以為用冰敷的方式,減輕疼痛消除發炎反應,就能夠促使傷口復原。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近來的研究都證實急性發炎反應其實是人體修復的重要過程之一因此,若採取過去 RICE 的處置方式,有可能反而造成急性發炎反應拖得太久,沒能完整跑完它的周期,而會造成組織損傷。

都已經痛到不行了還要思考,真是夠了。

當冰敷過長,導致損傷未及復原而拖過了前面的急性發炎反應期,反而會形成巨噬細胞開始作亂的「慢性發炎」。到了慢性發炎的階段,如果我們繼續藉由更多的抗發炎藥物、類固醇、痠痛藥布等等的醫療介入,嘗試抑制發炎反應,跟就會跟著抑制了人體的修復機制,造成打不破的惡性循環。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會發現,傷口恢復的速度變慢,甚至傷口沒辦法好好癒合,然後就留下了後遺症。

探究其中的癥結點,我們可以發現到, RICE 的處置會讓扭傷的腳踝,缺乏「及早活動」的機會,使得本來能在「數分鐘到數天」結束的急性發炎期,拖成「數周到數月」的慢性發炎惡夢。

因此,2014 年原本提出 RICE 的美國醫師 Gabe Mirkin 修正並提出:「應減少冰敷與完全休息的時間,避免阻礙傷口組織復原」的新準則,如此一來,避免「完全休息」,並且盡早活動,成為新準則與傳統模式最大的差異。由新準則延伸翻轉既有的認知,我們必須要加入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急性發炎反應造成的疼痛,其實並不如我們想像的如此恐怖;藥物也沒我們想像的萬能!

由疼痛科學解析扭傷這回事兒

我們的身體會在腳踝扭傷後,啟動保護性抑制,使得腳踝感到疼痛。其中,急性發炎反應的紅、腫、熱、痛會讓我們對扭傷處的狀況不自覺地誇張以對,像是完全不敢踏地、走路開始跛腳、身體隨之歪斜等等,讓我們幾乎以為自己是個殘疾人士,其原因如下:

  1. 「未知訊息」:大腦對扭傷所造成的「傷害」與「嚴重度」,皆不清楚時,由於資訊不清的情況下,我們會不敢去使用腳踝,而產生保護性抑制的機制。
  2. 「過度想像」:大腦過度的想像導致無法清楚解讀感覺訊息,而將恐懼的訊號解讀為疼痛。

從疼痛科學的觀點來看,疼痛的目的為提醒身體遇到了危險,必須採取相應的措施(戰或逃),以趨吉避凶、維繫生命。當扭傷腳踝時,腳踝周邊的神經末梢會藉由釋放出促進敏感的因子和細胞素,以提醒身體減少神經元的壓力;但另一方面卻也會使鄰近的神經纖維過度敏感,反而更加疼痛,並且讓人不敢亂動。

而新的模式基於「提早活動能夠加速發炎反應的進程」,轉而建議在尚有疼痛感的階段就開始活動,以避免完全休息反而延長了復原時間。

然而,到底要怎麼動呢?首先,我們要打破大腦受「未知訊息」與「過度想像」的詛咒!透過冰敷降低疼痛感,由探索未知(建立安全感)、接受正確回饋(尋找舒服姿勢)、創造新的里程碑(尋找挑戰動作)。並且,把焦點放在:

「如何確立安全的活動模式,來減低疼痛感,以增進組織修復」。

別害怕疼痛!確立安全活動模式

在確立安全的活動模式時,可以依以下項目進行:

  1. 建立安全感疼痛會讓人不敢像平時那樣動作,但必須盡量嘗試,讓疼痛的位置與範圍變得更清晰
  2. 尋找舒服姿勢舒服的姿勢,就是可以安全活動而不造成疼痛感的動作與角度,在日常活動中才有安全感
  3. 尋找挑戰動作:在復原的過程中,要逐漸嘗試之前有疼痛感的動作與角度

實際案例上該怎麼運作呢?

從上面安全的活動模式,引起我的好奇。於是,在國小同學腳踝扭傷的急性期時,作了一個疼痛科學的小實驗。依照上述的安全活動模式,其問題與指令如下:

1. 活動的過程「安不安全」?

a. 什麼時候不適?
b. 什麼時候較輕鬆?

藉由腳踝向上、下、外、內的活動、探索,確認活動的過程安不安全。可以發現:「上下有點酸。內外腳踝裡面那顆骨頭周圍會痛」。在活動的過程,建立安全感與可活動的安全範圍。

2. 尋找「舒服」的動作。

c. 試著做較輕鬆的動作感覺看看。

尋找「舒服」的動作。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活動,然後逐漸增加活動的範圍與施加的力道。

3. 尋找「挑戰」的動作。

d. 記住好的感覺。
e. 持續嘗試、追蹤與調整。

當測試「腳踝向內扳」的動作沒問題後,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將腳踝向「內上」、「內下」兩個方向緩慢扳動。如果沒問題,再換成坐著「直接將腳踝向內壓在地板上」,慢慢感覺到疼痛逐漸消失。並在隔日早晨的追蹤中,已經獲得改善。也結束整個疼痛科學小實驗的過程。

在這個小實驗中,我們嘗試:

  1. 冰敷不再是腳踝扭傷後,傷口修復過程的唯一選擇。相反地,冰敷成為降低人體巨噬細胞過度反應的一種抑制劑,讓個案更敢放膽去動。
  2. 確立安全的活動模式,從建立「安心感」開始,逐步增加挑戰,最後回復到正常功能。

下次再遇到腳踝扭傷的時候,千萬別急著「休息不動」。相反地,當覆上冰塊之後,可以在忍受的範圍內上、下、內、外「動動看」。藉由患部的活動,不僅可以「消除對疼痛的恐懼感」,更能「加快急性發炎反應的修復進程」,再也不用包好大包,又痛好久了!

參考資料

The post 腳踝扭傷除了冰敷處理,該怎麼做更快好?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超超臨界是什麼?如何增加火力發電的效率?──煤的旅程(二)燃燒過程篇

$
0
0
  • 文/陳柏宇

上一篇我們討論了使用煤炭的前置處理,歡迎來到第二道程序「燃燒過程」。燃燒的過程,怎麼變「乾淨」?

燃燒的過程,怎麼變「乾淨」?圖/pixabay

讓煤在燃燒過程中比較「乾淨」的方法,有三個主要的方向:

1. 讓煤或固體燃料燃燒得更完全。
2. 提高能源轉換效率、讓生產單位電力所使用的燃料減少。
3. 完全改變原本的燃燒方法。

粉煤機讓煤變小,比較好混

第一個讓燃燒過程更「乾淨」的方法,增加燃煤燃燒效率

可以開始想像一下國中理化或是國小自然教的內容:當反應面積增大的時候,反應可以比較完全。因此在燃燒前,我們會將煤炭送進粉煤機變成粉煤(pulverized coal ),除了燃燒效率提升外,黑煙或是廢氣的產生也可以減少許多。如前文提到的,不同煤種會有不同燃燒特性,也是在這個階段進行「配煤」,搭配出最適合的比例。

新技術流體化床讓固體變流體,燃燒更完全

上頭講到的讓粉煤進入鍋爐內燃燒,燃燒可以比較完全沒錯。但大家應該知道粉塵這種東西易燃易爆炸,會導致鍋爐裡的溫度非常高,長期下來對於鍋爐影響甚鉅,爐壁甚至會有結渣問題,氮氧化物也會偏高,真的很麻煩。

因此,讓我們用完全不一樣的流體化床fluidized bed)概念取代傳統像燒金紙那樣通通丟進一個桶子裡開始燒的運作方式,在  1970 年代左右,流體化床fluidized bed)的應用逐漸成形。

流體化一詞是用來描述固體與流體接觸時的一種運動狀態。將固體放在有氣孔的容器中,當有氣體透過孔洞噴吹快速進入容器中、速度逐漸加快時,固體顆粒將會開始懸浮、分離,並且可以自由的運動或轉動(可以想像成吹麵粉裡的乒乓球),這時這些固體的性質開始接近濃稠的液體。繼續講原理可能還要一萬字,所以就先在這裡打住囉。

說到流體化,目前最能體現這項技術的大概只有貓星人了!Image credits: guremike

這樣一來有甚麼好處呢?

相比傳統鍋爐(固定式),流體化床的固體顆粒可以均勻分布於爐內、氣體與固體間的熱質傳較高、一次燃燒的總物量相對較大、操作溫度不高比較穩定等等。破碎後的煤中加入生質物料、甚至是破碎廢棄物混燒等,流體化床都相對會是個比較好的選擇。

除了燃燒效率之外,流體化床對於污染也有幫助。例如對於高含量硫份的物質,例如前兩年都吵很兇的生煤、石油焦,可以在燃燒時就先加入石灰石,讓他們一起激情翻騰燃燒,大幅減少硫氧化物的排放量。另外,流體化床爐溫較傳統的燃燒爐低,製造出的氮氧化物的濃度也就相對較低。

目前這樣的爐體在台灣並不多,除了永豐紙業、以及台汽電外,還有台塑真的拿來燒石油焦。國際間規模也因為爐體設計上的問題,使流化床鍋爐的功率(目前最大 460 MW)仍略小於傳統鍋爐(600 MW以上)。未來如果往循環經濟的方向前進,這是必須進步的技術。

提升發電效率:「超超臨界」到底是甚麼?

大家現在對於「超超臨界」這個名詞大概不陌生,但要知道超超臨界是甚麼,我們需要先來簡單了解一下火力發電的運行,整個過程可不只是燒煤而已喔。簡單來說就是蒸汽機的原理:用煤火燒水變成水蒸汽,透過水蒸汽的高壓推動渦輪機再帶動發電機,出力完畢的水蒸汽冷凝後再加熱進入新的循環。

細節版在這裡:
1. 工作流體(多數為水)先被壓縮,在壓力下成為高壓流體,溫度也跟著上升。

2. 高壓流體來到鍋爐進行加熱,高壓流體吸收了外部熱源成為過熱蒸汽。

3. 過熱蒸汽膨脹後,推動渦輪機發電;蒸汽的溫度和壓力降低,成為濕蒸汽。

4. 濕蒸汽然後進入冷凝器,被冷凝成為飽和液體,並重覆回到第一步驟。

恭喜你,已經看完了工學院都知道的「郎肯循環」(Rankine Cycle)。那超超臨界到底是甚麼啦?先來看一張圖,這是水的三相圖,就是水有三態,固態、液態和汽態的意思。

水的三相圖。(圖:泛科學重製)

以上為一般的循環,而如果把水加壓加壓再加壓 (250 bar 以上)、加溫加溫再加溫(600℃ 以上),它就會突破我們稱之為臨界點的境界(上圖的粉紅色點點)。從此時起,變成具有液態、汽態特性的流體。然後把上面講的郎肯循環拿來解釋一下,如下圖。

左圖為普通機組的郎肯循環,右圖為與超臨界機組郎肯循環示意圖。(圖:泛科學重製)

左邊是原來亞臨界樣子,右邊是超臨界的樣子,因為上邊界明顯上移,中間圍起來的部分變多了,而中間的範圍其實就發電機轉換出電能的部分;所以超超臨界重點就在於在循環中提高輸出的效率。根據台電月刊提供的數據,主蒸汽壓力每提高 1 MPa,機組的熱效率可提升 0.13 ∼ 0.15 %;主蒸汽溫度每提高攝氏 10 度,機組的熱效率可提升 0.25 ∼ 0.30 %。效率更高、生產單位電力所使用的用煤量較少,也是減少污染重要方法。

這就是國際間目前講求的高效低排放(HELE)燃燒技術,概念上大概一百年前就存在了,只是礙於材料技術的發展,大約 70 年前才出現第一座超臨界機組(規模不大);大約十年前,才有第一座超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整體發電效率比起亞臨界多上 6~10 %,整體的發電成本也相對減少。國際上,近幾年火力電廠的機組翻新,之前熱議的深澳電廠,也都採用這種方法。

而以目前的林口發電廠為例,該廠舊機組於 2014 年除役,1、2 號機改以超超臨界機組運轉,與其過往亞臨界機組相較,發電效率由 38% 提升為 45%,亦即在發電量相同的情況下,每年可減少 20% 排放,遠低於法規標準值(如下表),這也是為甚麼會有排放水準接近燃氣的說法出現。

台灣各燃煤機組氮氧化物106年平均排放濃度圖。(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

台灣各燃煤機組氮氧化物106年平均排放濃度圖。(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

106年林口電廠排放現況。(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

從上圖來看,已經更新的林口電廠相較於台中或是興達電廠的排放有相當的區別,與燃氣電廠的標準也相當接近。另外,不僅止於發電效率高以及低排放量,因為工作流體的單相特性,鍋爐在飼水部分可以快速的做調節。也因此,升降載比傳統鍋爐也可以更加快速,打破了我們對於煤電的「基載」想像,或是配合空氣污染做及時的降載調節。

林口發電舊機組於 2014 年除役,1、2 號機改以超超臨界機組運轉,發電效率由 38% 提升為 45%。圖/Wikimedia

至此,我們還算順利的結束了第二道關卡「燃燒」。除了上面介紹較為成熟應用的技術以外,仍有許多讓燃煤更有效率的技術正在發展中,在未來幾年能源市場仍由煤炭主導的情況下,希望能讓燃煤發電朝更環保並保有競爭力的方向進展。

但是還沒結束喔,如果燃燒完後就直接排出,造成的污染還是很可怕。所以目前有哪些技術在處理燃燒後的廢氣呢?讓我們準備一起邁向下一關:燃燒後處理(post-combustion)啦。

參考資料:

  1. Power Technology:Lean and clean: why modern coal-fired power plants are better by design
  2. 蔡孟原(2010年6月)。循環式流體化床鍋爐。科學發展月刊,450期,pp.26-32。

本文由台灣電力公司委託/廣告,泛科學企劃執行

The post 超超臨界是什麼?如何增加火力發電的效率?──煤的旅程(二)燃燒過程篇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該如何解開「能源」議題裡的愛恨糾葛?在路途中想像未來吧! ──《人類大未來》

$
0
0

y編按:快問快答,你覺得未來是什麼樣子?我們都在前往未來的路上,前面的道路會如何開展?景色又如何呢?泛科學2018年11月選書《人類大未來:下一個五十年,科技如何讓人類更幸福?》邀請多位科學家以及研究學者,一起描述未來,探討那些關於能源、科技、太空、氣候變遷、生物醫學……的真實與想望,讓我們邊前進邊一起共譜未來吧!

能源與溫室氣體之間的糾葛該如何解?

根據國際能源署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的說法,能源的生產與運用占全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三分之二。兩者的關係如此密切,因此,要解決氣候變遷的問題,不得不從能源著手。

該如何降低使用能源所產生的的碳排放?看起來最簡單的答案是停止燃燒石化燃料,但事實上要做到這一點非常困難。石化燃料已經與現代人的生活畫上等號,它確實在為我們的生活「加油」。在我們想到替代方案之前,要人們暫時別過原本習慣的日子,是不會被大家所接受的。對於那些能源取用相當受限,甚至要靠石化燃料才能發展的國家,要阻止它們的發展也不公平。所以我們需要一個計畫,可以按部就班降低我們對石化燃料的依賴。

停止燃燒石化燃料是降低使用能源產生的碳排放最簡單的方法。
圖/pixabay

首先,我們需要更有「效率」。

從一開始就不要燃燒石化燃料,才是減少溫室氣體最便宜的方法。在英國(在其他地區也一樣),人們無意間浪費了非常多的能源,例如在發電及輸電的過程中會耗損三分之二的電力,隔絕效果不佳的建築也會讓熱能白白散失。如果節約能源是件好事,為什麼我們沒有做得更好呢?部分原因在於人們就是對有效運用能源這件事不感興趣,而且獎金或補助對大多數人也沒有吸引力。

另一個問題是,效率會幫人們省錢,結果省下來的錢拿去用在其他會產生更多溫室氣體的事物上,造成「反彈效應」(rebound effect)。例如把節電省下的電費挪用在暖氣上,結果燃燒更多瓦斯,或者用這筆意外收入搭飛機去旅行,結果產生更多碳足跡。

第二個解決方法是用「更聰明」的方式經營能源系統。

多數能源系統的運作基礎是讓能源供給跟隨能源需求,讓供需維持穩定平衡,電力尤其如此。電力系統有其技術優先順序,包括總是保持開機的基本負載發電廠(如核能與燃煤)、變動型發電廠(如太陽能與風力)、彈性型發電廠(如天然氣),以及可以迅速啟動但相當昂貴的尖峰負載型發電廠(如柴油)。

舉例來說,如果你想把衣服洗乾淨,就得使用洗衣機。為了滿足這個需求,電廠的工作人員就會打開某個發電機或調高發電量。要是在繁忙時段,每個人都在洗衣服,那麼很可能就要追加使用石化燃料(天然氣或柴油)發電。而「聰明」的能源系統是要讓需求跟隨供給,在上述案例中,智慧型洗衣機或許會問你:「什麼時候需要乾淨的衣服?」然後在能量供給充足時啟動洗衣機(前提是符合你的時間需求),也就是說電廠不需要啟動額外的發電機。

第三點,尋找石化燃料的替代能源,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或達到零排放的目標。

就發電來說,你可以選用低碳能源來取代石化燃料,像是可再生能源、風力、太陽能與生質能源(燃燒樹木或其他會生長的東西),當然還有核能。另一個選擇是運用碳捕集和封存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 技術,也就是設置一個大型的化學工廠緊臨發電廠,捕捉廢氣中絕大多數的二氧化碳。接著,這些二氧化碳透過管線運輸並注入停止使用的天然氣田或油田,讓二氧化碳(理論上)能永遠受困於此。如果在碳捕獲封存廠所燒的不是石化燃料而是生質能,而且你將二氧化碳捕獲,那麼你就能有負的二氧化碳排放!

碳捕捉(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示意圖。source:SaskPower

這是因為,樹木生長的時候會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所以如果你將它燃燒並捕捉二氧化碳,你就會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只要你有將樹木補足)。

但是並非所有生質能都是不排碳的,這取決於該生質能是如何種植、收成、補充、運輸,以及土地的利用方式。熱能的替代選項倒是不少。今日我們燃燒大量的天然氣(甲烷)來取暖,但其實有更好的替代氣體,例如用生質來製造生物氣體 (biogas),產生的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應該會比較低。另一個選擇是氫氣。燃燒氫氣的副產品是水,所以不怕造成汙染。問題是大多數氫氣都來自天然氣,利用甲烷蒸氣重組的程序取得,而這個過程會製造二氧化碳。我們也可以將水電解為氧和氫,但是這個方法需要鉑和鈀等昂貴金屬作為觸媒,電力也需要花不少錢。

運輸一向以石化燃料為主要動力來源(這是目前的情況,說不定有天就能使用氫氣),不過路上越來越常看到電動車和油電混合動力車,它們也越來越受消費者青睞,據統計,全世界目前已賣出超過一百萬輛電動及油電混合動力車。在我們的觀念中,一輛車靠一個油箱可以行駛幾百公里,而且加油只需幾分鐘,現在這個觀念將會受到挑戰。儘管電動車的電池技術以及充電站的數量都在迅速改善,但仍有一段路要走。

比起電力和熱能,人們行為的改變對於運輸的影響更為重要。近來調查顯示,英國人每天大約有百分之五的時間在開車。隨著自動車的開發、智慧公共運輸的發展、更好的城市自行車規劃,以及視訊會議技術的進步,在不久的未來就會改變人們往返兩地的模式。

隨著視訊會議技術的進步,在不久的未來就會改變人們往返兩地的模式。
圖/asian fortune news

破壞大爆發!

「破壞性科技」(disruptive technology) 指的是取代既有技術進而撼動市場的科技,或是某種足以開創新局、創造全新產業的產品。

看看能量領域,破壞正在發生。

能量領域的破壞正在發生。
圖/pixabay

首先,能源使用效率越來越高。

綜觀歐洲,節能標籤與產品標準化所省下的能源,相當於義大利一整年所消耗的能量。光是把一顆不起眼的白熾燈泡換成 LED 燈泡,就能節省百分之九十的電力。智慧科技也讓我們使用能量更有效率,例如智慧恆溫空調可以記錄人們的使用習慣,調節冷暖氣的使用度,進而省下一筆錢(不過當然也會發生前面提過的「反彈效應」)。

此外,能源技術也變得越來越平價。

太陽能光電板隨著全球性的布署而越來越便宜,其銷售量每增加一倍,價格就會下降大約百分之二十一。目前全球的太陽能光電大約三百兆瓦 (GW);不過十年之前,這個數字還僅接近十兆瓦。這麼解釋吧,如果我將家中所有電器打開,大約需要十千瓦 (KW) 的電力;一兆瓦等於一百萬千瓦,代表可以在尖峰時間處理十萬戶住家的用電。這將可以創造數以百萬的「生產性消費者」(prosumers),亦即在消費電力的同時生產電力。而下一件期待中的大事,就是能在住家中儲存電力的電池。

從全球性角度思考能源的未來

現在讓我們把眼光從個人與社群開始擴大,改以跨洲甚至全球性的角度來思考。當然,能源早已是全球性的重要議題,畢竟人們會在各國之間調動大量資源來生產能源。那電力也可以這樣移動調度嗎?

其實許多國家已經這麼做了, 例如多數歐洲國家的電力網路早已彼此連結,甚至英國也透過跨境輸電網(interconnectors,指水下電纜及輸送天然氣的管線)和法國、荷蘭和愛爾蘭互相連結。不過,這個規模有沒有辦法更進一步擴大呢?

英國透過跨境輸電網和法國、荷蘭和愛爾蘭互相連結。
圖/Power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由同名基金會主持的「沙漠科技」(DESERTEC) 跨洲能源計畫,便是眾人相當期待的超級電網計畫。它的構想是在撒哈拉沙漠內部與外圍建設風力發電、太陽能板發電和聚光式太陽能發電 (concentrated solar power, CSP) 系統,並透過位於西班牙及義大利的全新高壓直流輸電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HVDC)) 系統,將多出來的電力輸送到歐洲。

聚光式太陽能發電的原理有點像是用放大鏡來凝聚陽光,你可以想像滿地的鏡子都面向一座高塔,將光束折射至高塔上的集熱器,可產生攝氏一千度的高溫,足以像傳統火力發電廠那樣推動蒸汽引擎。聚光式太陽能發電所產生的額外熱能,都會儲存在巨大的熔鹽電池(將熱能導入鹽使其融化)內,之後還可以用於夜間發電。

科學家也想像在太空中放置太陽能板,然後將能源回傳地球。這聽起來像是 007 電影裡的陰謀,不過這個「太空太陽能」(space-based solar power, SBSP) 構想早在一九七〇年代就有人提出來了。當太陽光照射地球時,約有六成的能量會被大氣層吸收或散射。如果將太陽能板放置在大氣層外,就可以大幅提高太陽能的接收量。一旦想出辦法將太陽能板送上太空,下一個挑戰就是如何將能量傳回地球。透過微波或雷射光束可能是最好的方法。最後,你需要建立某種某種「整流天線」(rectenna),寬度或許要好幾公里,來接受這些光束並將它們轉化為電力。除了將能量光束射向地球之外,還有些關於政治和經濟的小問題,就是誰要來付這些費用,到時能源又歸誰所有⋯⋯

太空太陽能(space-based solar power, SBSP) 。
圖/ExplainingTheFuture.com

在路途中想像未來

以上是對未來能源的走馬看花,所有這些預測細節幾乎一定都是錯的,不過我希望各位能了解,我們與能源的關係隨時都有可能改變,也許更好,也許更糟。

最後,我想提出一些問題,也希望各位讀者一起來思考一下。

請大家暫時放下心中的懷疑與成見。如果能源可以完全免費呢?如果不再有電線和管線,事情又會變成怎樣?如果你能從空氣直接取得能源,就像用無線網路取得資訊一樣呢?

聽來有點誇張,不過並非不可能。

免費或非常便宜的能源可以來自超級便宜的太陽能(或許由太空發射回地球)或是其他可再生能源,又或許科學家終於解開了核融合的祕密(在地球的發電廠模仿太陽的運作方式)。此外,無線傳輸其實比你想像的更普遍。電動牙刷和行動電話已經可以使用感應方式來充電,或許可以使用那類技術來傳遞能源。至少我們可以使用微波或雷射光束,遠距離傳輸能源,好比太空太陽能的例子。然而這一連串問題的重點不在於經濟或技術層面的可行性,而是這些假設會如何改變未來我們與能源互動的方式。

如果能源是免費的,就像我們呼吸的空氣,人類與能源的關係會發生何種改變?

圖/pixabay


作者簡介:傑夫.哈迪 (Jeff Hardy)

倫敦皇家理工學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格蘭瑟姆氣候變化與環境研究所 (Grantham Institute) 資深研究員,專門研究低碳能源系統的未來發展,以及該系統與人們日常生活和企業營運的關係。曾任英國天然氣暨電力市場管制局 (Ofgem) 永續能源發展小組的主管和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第三科學小組主任,並在英國能源研究中心 (UK Energy Research Centre)、英國皇家化學學會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約克大學 (University of York) 綠色化學小組、塞拉菲爾德核能實驗室 (Sellafield) 等機構進行研究。

 

 

本文摘自《人類大未來:下一個五十年,科技如何讓人類更幸福?》,三采文化,2018  年 11 月出版。

The post 該如何解開「能源」議題裡的愛恨糾葛?在路途中想像未來吧! ──《人類大未來》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合成生物學:基因「混搭」掀起的新革命! ──《人類大未來》

$
0
0

y編按:快問快答,你覺得未來是什麼樣子?我們都在前往未來的路上,前面的道路會如何開展?景色又如何呢?泛科學2018年11月選書《人類大未來:下一個五十年,科技如何讓人類更幸福?》邀請多位科學家以及研究學者,一起描述未來,探討那些關於能源、科技、太空、氣候變遷、生物醫學……的真實與想望,讓我們邊前進邊一起共譜未來吧!

從二十世紀跨入二十一世紀,遺傳學、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學也從嬰兒進入兒童期。想當初,人類基因組計畫不斷有新的發現和進展,相關領域的學者,包括我,都感到振奮不已。

但現在回頭看,我們的研究又慢又沒效率,每次做實驗前都得先想出怎麼操控 DNA;好比每次取樣音樂時,都得從頭把錄有氣笛風琴聲的帶子剪成碎片。在當年想要「混搭」基因,完全沒有慣例可循。

在當年想要「混搭」基因,完全沒有慣例可循。source:gagnonm1993

所有新技術的發明都得走過這一遭,不斷地實驗,試圖理出個頭緒,然後去蕪存菁,廣加複製與傳播,讓人人都能使用。新科技很快就會變得簡單又普遍。現在連小孩都會編曲混音,甚至用智慧手機就做得到。

我打這篇文章所使用的科技,在五十年前根本無從想像。當我敲擊鍵盤,電子便沿著電線、電路、邏輯閘、電晶體,抵達發光的二極體。這箇中奧祕我鐵定是弄不明白,但這就是將零件規格化和商品化的好處。我不必每次要用電腦就得自己發明二極體,只要買一個和別的零件組在一起就行,而這些零件也會如同我所預期的那般正常運作。也因為這樣,才促進了電子產品的蓬勃發展。

我敲擊鍵盤,電子便沿著電線、電路、邏輯閘、電晶體,抵達發光的二極體。
圖/pixabay

基因工程該如何零組件化?

現在電子零件越做越小,要設計越來越複雜的電路系統也簡單得多。人類的生活幾乎不能沒有這些電子產品,而幾乎每一個人也都習慣了這樣的生活。

創立合成生物學的先驅的確意識到了這一點。在美國史丹佛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電機工程師與數學家將基因視為可供編寫及覆寫的電子迴路,遺傳學者卻花了大半時間在重新發明他們的電路板。

如果基因工程的各個環節能像電子零件那樣規格化,在將生物轉變為「生物工廠」的研究就能進步飛快。

於二〇〇六年成立的生物積木基金會 (BioBricks oundation) 創立了一個開放的 DNA 標準環節資料庫。這類經細緻修改的環節能相互拼組,就像樂高方塊一樣。「拼組」可不是一種比喻:萃取出的基因及基因開關組成一條條 DNA 鏈,兩端皆經模組化,以便按正確的生物定向連接起來。當研究所需,就可以從資料庫調出各種基因環節,附著於小張試紙上運送至世界各地。要是添加溶劑,DNA 便會漂移,如積木般與下一個環節結合。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成就了現代科學史上難以想像的基因工程。

於二〇〇六年成立的生物積木基金會 (BioBricks oundation) 創立了一個開放的 DNA 標準環節資料庫。圖/pixabay

「不好意思,我用的是DNA隨身碟。」

那些厲害的科幻小說家善於預測未來科技,卻誰也沒料見合成生物學能有如此進展。四十億年來,生物演化在錯誤中反覆摸索、嘗試,為建立生命形態提供了意想不到的資源。我指的,當然是各式各樣、無窮無盡的基因,被大環境的變遷磨練至完善,才能在生物宿主體內一代代地傳承下去。透過合成生物學,人類建立了一套系統,截取這些戰勝演化的基因重新組合,並非為了延長基因宿主的生命,而是為了達成我們自己的目的。

合成生物學有多種類型。有些研究者不僅為特定目的而重新編寫基因碼,更以這些「字母」重新編寫出自然界沒有的 DNA「語言」。其他學者則著眼於將 DNA 作資訊儲存之用,反正 DNA 對生物的作用說到底就是保存訊息。就這一點來說,基因即是資訊,DNA 則是極其穩定的數據格式。哪怕生物死了幾十年或億萬年,我們還是能取出其基因。

再說,以 DNA 作為儲存媒介,絕對不會有無法研讀其中資料的一天。

回看數位硬體的演進,數據的儲存規格每幾年就會汰舊換新,而非幾十年。誰還記得五英吋軟碟?誰還在用錄影帶?在世界各地已經展開許多研究計畫,將影像、莎翁十四行詩、書本內容,或是其他數位資料編碼進 DNA 中。DNA 是現知密度最大的數據儲存媒介,勝過藍光光碟幾千幾萬倍。但目前若把 DNA 當數位記憶體,無論讀或寫的速度都很慢,只適合長期存檔。未來電腦說不定會具備 DNA格式的硬碟,到時就方便多了。

DNA 是現知密度最大的數據儲存媒介。圖/pixabay

合成生物學在醫療上的應用

今時今日,合成生物學已走過第一個十年,除了種種不同凡響的構思,更具備空前的潛力,準備讓未來面貌一新。概念也好,技術也好,合成生物學所涉範疇之廣,教人驚奇。驅使這門科學不斷發展的最主要動力,則是為了製造出至今無人且無從生產的產品。

到目前為止,治療有史以來致死病因之冠,是合成生物學掀起的一波高潮。每年全球罹患瘧疾的人數介於二至五億,死亡人數高達四十萬,多半是未滿十五歲的孩子。

瘧疾彷彿人類歷史上揮之不去的鬼影,對人類性命的威脅非一般傳染病所能比。多年來,各種療法都只能紓解一時的疫情,然而未加管制、過度使用的結果,使得瘧原蟲 (Plasmodium) 對特定用藥產生了抗藥性與免疫力。青蒿素萃取自中藥黃花蒿,它是目前公認最有效的治療瘧疾藥物。但就和傳統農業一樣,黃花蒿的培植也受到景氣興衰影響,市價大起大落。

就在本世紀初,舊金山一家生技公司阿米瑞斯 (Amyris) 在研究酵母合成柴油的過程中,發現了青蒿素的前趨物青蒿酸。於是研究團隊提取出製造該物質的基因,以便在酵母細胞中大量生產,新闢製藥源頭。比爾.蓋茲伉儷基金會 (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挹注了好幾百萬美元,認定這項研究大有可為,能使青蒿素擺脫傳統產業的限制,更廣泛用於瘧疾治療。製藥公司賽諾菲 (Sanofi) 也獲得了許可,準備大量將瘧疾用藥商品化。

生物與生俱來的機制出奇地靈敏,例如人類的視網膜就有能力偵測到光線中的單一光子。從合成生物學發展之初,便有學者研究將細胞作為生物辨識元件,也就是接收訊息或刺激的感測器。如今,重新編碼過的細胞被用來檢測環境中無所不在的訊息,例如超商的包裝肉品有沒有變質,或體內是否有石化汙染物質或病原體。

我在天上飛~ 合成生物技術在太空的應用

此外,合成生物學的領地並不限於地球。

美國太空總署 (NASA) 對重新編碼的 DNA 很感興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發展衍生技術。因為細胞小之又小,重量趨近於無,而探索宇宙最龐大的支出就是來自重量。要讓區區一公斤的物體突破引力束縛、飛入太空,得花費三萬美元。要把人類送上別的星球,必須克服兩項難題。首先是人類並未演化到能在地球大氣層的保護之外生存,包圍太空船的宇宙射線與太陽閃焰,其輻射量比一般人一輩子接收到的量還多。根據往返火星的模擬任務,太空人返航後會罹患不孕症、白內障,而且有衍生癌症腫瘤之虞。對抗致命輻射線的最佳方法是用厚重金屬做護盾,但是造價也令人咋舌。

NASA 埃姆斯研究中心 (Ames Research Center) 的人員一直在思考如何應用合成生物技術抵禦輻射線,並且拿細菌來做實驗。當 DNA 受到輻射損害,正常的細胞會自動分泌細胞激素來修復損傷,加強免疫力。所以,要是能合成自動分泌細胞激素的細菌,就可以抵禦輻射線的傷害了。

NASA 推動合成生物技術的第二項原因是,當太空人抵達其他星球,就會需要氧氣、食物和安全的住所。在多項殖民發展計畫中,科學家運用標準化的生物元件 (BioBricks) 製造細胞迴路,來生成氧氣、食物,甚至磚塊。這些細胞迴路會分泌帶黏性的分子,植入模仿火星風化層的沙土後,將凝固成磚塊。這項技術需要一整個試管的細胞、一點水和火星上的沙子,而其中只有一種原料需要從地球帶過去。

圖/pixabay

只要想得到,合成生物學領域就沒有極限!

合成生物學領域朝氣勃勃,只要想像力別畫地自限,誰都可以打造基因迴路。

但是長期下來,真正能落實的美好設計太少。理想中的迴路到了活生生的細胞裡,表現未必合乎預期。如同研發中的電子產品,按設計原本該出現清晰的數位輸出,卻常被系統雜訊抵銷。生物感測器也好,藥物或燃料也罷,有太多的輸出都受到阻撓。NASA 的太空人保護研究要派上用場,還得等幾十年。阿米瑞斯研究的潔淨生質柴油終究難以量產,無法滿足商業需求。至於青蒿素,早有傳聞要大規模上市,但終究只聞樓梯響。在黑市倒是可以見到不少青蒿素產品流竄,然而使用者並未遵照世界衛生組織指導原則 3,已經引起了小規模青蒿素抗藥現象。

儘管如此,合成生物技術的前景並非幻象。的確有段時期常可聽聞天花亂墜的討論與報導,一如許多新興科技產業,合成生物技術並未跟上人們的期待。但我相信,那段天花亂墜的時期已經過去了,緊接而來的是更沉著、務實的計畫。科學家致力於存取技術與生物原件的標準化,過不了多久,就能推出實際可用的產品來解決世界各地實實在在的問題。研究者將 DNA 重新設計成軟體,更確切地說是「濕體」(wetware)。

而在編碼 DNA 外,濕體工程師正在著手修理即將上市商品的毛病。蜘蛛絲領帶只是個花招,用來展示將深深影響商品製造的一項技術。在科學的領域裡,往往得積沙成塔,才能迎接翻天覆地的革新。千百年來,我們透過培植、採集、提煉等方法取得原料,建造出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不久,這些原料將可以透過活細胞生成,而基因迴路將由人類編碼,大自然一切基因將由人類混搭。

蜘蛛絲領帶只是個花招,用來展示將深深影響商品製造的一項技術。
圖/MIT Technology Review


作者簡介:亞當.盧德弗 (Adam Rutherford)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遺傳學博士,BBC 熱門科學節目《科學內幕》(Inside Science) 主持人。曾任《自然》雜誌編輯十餘年,並長期為《衛報》、《連線》等媒體撰稿。他熱中將科學轉化成大眾都會感興趣的知識,出版了多部關於基因和生命起源的暢銷著作,他的第一本書 Creation: The Origin of Life / The Future of Life 入圍 2014 年惠康基金會科學寫作獎。他同時參與制作並主持了
《細胞》、《基因密碼》、《扮演上帝》等多部 BBC 紀錄片,還擔任多部電影的科學顧問,包括《末日之戰》(World ar Z, 2013)、《金牌特務》(Kingsman, 2014)、奧斯卡得獎電影《人造意識》(Ex Machina, 2015)、《滅絕》(Annihilation, 2018) 等。

 

 

本文摘自《人類大未來:下一個五十年,科技如何讓人類更幸福?》,三采文化,2018  年 11 月出版。

The post 合成生物學:基因「混搭」掀起的新革命! ──《人類大未來》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開車不要玩手機!「駕駛者監控系統」以影像辨識偵測分心駕駛行為

$
0
0
  • 文/張銘方 ,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研究發展處

多項調查報告指出,駕駛者分心與疲勞是造成車輛意外事故的重要原因。美國公路運輸安全管理局(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stration, NHTSA)之統計資料研究指出,每年因為駕駛者分心與疲勞導致之交通事故保守估計至少約占整體交通事故的 10%;因此,NHTSA、歐盟均表示將制訂安裝駕駛者監視系統等規範。

其中,台灣與美國已有交通法規禁止行車中使用手持式行動電話等駕駛異常行為,以避免駕駛分心。相關規範如下表1所示:

圖/ARTC 提供

綜合上述規範分析,現行駕駛狀態監控的項次,主要分為:分心駕駛疲勞駕駛兩大部分。

其中分心駕駛部分,隨著手持式行動裝置普及,多限制駕駛操控車輛時,禁止使用手持式行動裝置進行撥接、通話或發簡訊等分心行為,以避免駕駛分心而造成危險發生。

而在疲勞駕駛部分,目前車輛法規與標準裡皆尚未對駕駛疲勞明確定義,但交通法規裡已將「連續駕駛的時間」當作一個指標,規範駕駛人不得連續駕駛車輛超過一定的時數。

駕駛者監控系統介紹

車輛中心 (ARTC) 駕駛狀態監控系統係以數位訊號處理器為核心,接收攝影機並輔以紅外線投光器等感測元件,擷取車艙內駕駛人臉影像資訊,透過影像處理技術偵測駕駛面部特徵位置,並結合駕駛行為模型,估計駕駛者行駛行為特徵,判斷駕駛者開車之專注力,當系統判定為異常行為發生時,如分心駕駛、手機通話和吸菸等異常行為發生時,系統透過 GPIO(General-purpose input/output)以揚聲器發出警示聲;本系統亦能透過 CAN BUS 介面讀取車速、方向燈等車身訊號,以輔助判斷系統啟動時機,其系統架構如圖 1 所示。

駕駛異常行為監控系統架構。 圖/ARTC 提供

本系統關鍵技術為人臉偵測與臉部特徵辨識演算法、駕駛狀態解析演算法與嵌入式硬體設計技術等,系統判斷邏輯如圖 2 所示。

系統功能判斷邏輯示意。圖/ARTC 提供

分心駕駛行為偵測技術

本系統透過車室內的攝影機與紅外線光源裝置,擷取全天候(日/夜)駕駛面部影像,偵測駕駛人臉五官位置,進行辨識臉部注視方向的駕駛視野分析,並估算頭部(左、右)偏擺量,進而分析駕駛者的分心程度,當超越警示值時,則給予適當的警示,如圖3 所示,其辨識率可達 95% 以上。

臉部偏轉角度示意圖,R_dist與L_dist為臉部邊界至鼻部的距離。圖/ARTC 提供

違規駕駛行為偵測技術

異常行為偵測演算法主要目的為偵測駕駛者打手機與吸菸狀態,而本系統藉由臉部特徵判斷偏擺角度,角度過大時,其為危險駕駛,角度於容許範圍時,亦同時進行異常行為偵測-打手機與抽菸狀態,打手機行為與吸菸行為辨識係參考前述所得人臉五官位置,並透過臉部邊界與人臉五官之幾何關係,取得打手機與吸菸偵測特徵區域搜尋,其偵測方法以分類器演算法進行比對與估測,辨識率可達 90%以上,系統作動警示如圖4所示。

駕駛異常行為作動警示。圖/ARTC 提供

將出現更廣泛運用的駕駛者監控系統

駕駛者監控系統以影像辨識技術為基礎,偵測駕駛人臉五官位置與建置違規駕駛行為模型,以進行駕駛者異常行為偵測,藉由比對資料庫模型而判定行為是否發生,並適時地提出警告;目前駕駛者監控系統可應用於商用車隊駕駛、職業司機安全管理系統,未來隨著法規上路,以及消費者對於行車安全更加注重,預期該系統的成長率與市場規模將會持續成長,如圖 5 所示。

ADAS Submarket Grows Fastest from 2015-2025。圖/Visiongain

駕駛者監控系統為一整合型之系統,除了兼具駕駛狀態監控功能外,未來亦可結合其他安全警示系統(前方碰撞警示、車道偏移系統等),應用影像處理核心平台,推出具多功能之系列產品。

本文出自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原文於此,如需轉載,歡迎與車輛中心聯繫。

The post 開車不要玩手機!「駕駛者監控系統」以影像辨識偵測分心駕駛行為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投完票就能洗洗睡?可是瑞凡,佛系參與無法讓臺灣更民主

$
0
0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 採訪編輯|林承勳、美術編輯|張語辰

為什麼要研究「民主改革的政治」?

雖然經過幾次政黨輪替,但臺灣的民主其實還處於新興階段。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的蘇彥圖副研究員提醒:民主改革往往困難重重,尤其是大家最關心的修憲;然而面對民主改革的困境,仍有公民可以一起努力的政治策略。

2018 年底的九合一選舉將近,各縣市首長、議員候選人都如火如荼地增加自己的曝光度,試圖博取勝選的機會。除了產生新的地方首長、議員,以及表決多項公民投票案,年底的選舉也被不少人當作是對於在中央執政的民進黨的期中考,會牽動到兩年後的總統與國會大選。

回顧 2016 年國會大選結果,民進黨在立法院共 113 席次的立法委員中,從原本的 40 席成長到過半的 68 席。如果加上較為友好的時代力量 5 席,泛綠陣營掌握了將近三分之二的國會席次,也相繼完成了制定不當黨產條例、修改選舉罷免法、修改公民投票法與制定政黨法等重要的民主改革。

但時至 2018 年的今日,立法院還未通過任何憲法修正案,來解決當前民主運作中碰到的若干難題,像是兩大黨都贊成的 18 歲公民權,或是現行選舉制度「票票不等值」的問題。蘇彥圖指出,在推動民主改革的政治過程中,尚存在諸多困難有待改革者克服。

民主改革阻礙之一:制度鎖定

修憲的條件,達成難度堪比登天,讓現行制度就像被上鎖一樣,難以調整。

2004 年憲法進行第七次的增修,將憲法修改的程序訂為:由立法委員席次的四分之一提議,四分之三出席,出席委員中的四分之三決議通過後,公告半年,再經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投票複決。

但複決通過的條件不是像總統、縣市長等有效同意票達「相對多數」就通過,而是要超過「選舉人總額」的半數才通過。根據中央選舉委員會的選舉資料庫網站,2016 年總統大選選舉人總額將近 1,880 萬,半數即是約 940 萬。

若想要修憲,立法院出席的席次達到規定的四分之三需要 85 席,但民進黨與時代力量加起來只有 73 席 ,也就是說國民黨有杯葛修憲的否決權;即使修憲案從立法院送出,還需要經過選舉人投票且有效票達 940 萬張,整個修憲程序才算完成。

中華民國憲法修改的程序難如登天,像是一個「被鎖定」的制度。
資料來源│蘇彥圖說明 圖說設計│林承勳、張語辰

如此高難度的憲法修改程序,使得修憲在臺灣被很多人認為是不可能的任務。蘇彥圖表示,「制度鎖定」就是現今憲政改革遭遇到的難題之一。更動的門檻高,讓制度幾乎就像是被上鎖一般無法動搖。隨著時間流轉,憲法卻無法適時調整、而逐漸僵化;越來越不合時宜,卻又無法更動。

雖然制度鎖定不利於現有制度的改變,但另一方面也對制度的穩定存續有幫助。蘇彥圖表示,改革者固然不希望自己立意良善的改革方案被少數反對者否決,但同樣也不願意看見改革成果被日後的掌權者輕易翻轉。

適度的鎖定,可以避免制度改革遭到當權者操控或惡用的政治風險,但現今修憲的過高門檻已經對民主進步造成阻礙。想要突破困境,改革者也可以考慮推翻制度鎖定機制,另起爐灶。以憲政改革為例,除了體制內的修憲,民主社群還可以考慮以政治多數重新制憲。

不過蘇彥圖認為,重新制憲談起來容易,現實上則未必如此。臺灣過去二十多年來,不同的族群對於該議題還是無法達到共識。加上臺灣特殊的地緣政治處境,即使能克服內部分歧,在中國與美國兩個強權的政治外力影響之下,重新制憲恐怕不會比修憲容易。從國際政治的現實層面來看,若想跳脫規則重新制憲,反而比遵循規則修憲更加窒礙難行。

民主改革阻礙之二:黨性

臺灣的民主,主要是透過代議民主程序運作。經由政黨的中介,立法院代表人民做成法律等民主社群的集體決策。
資料來源│蘇彥圖說明 圖說設計│林承勳、張語辰

理想上,政黨身為促成政策通過的一群人,應該要兼顧理想、熱情和利益;但實際上,「黨性」有時候卻會讓政黨只問立場、不問是非。

黨性始終來自人性,既得利益者不會輕易修改制度、削減自己的權利。

政黨是民主政治中無可取代的中介者,可以整合黨內諸多立場不同的意見,節省許多時間、協商的成本。但蘇彥圖認為,即便執政黨是經由民眾選舉產生,是在民意授權下取得管理國家權力的公僕,但寄望執政黨會推行有利於國家整體發展、卻不利於政黨自身的改革措施,往往是不切實際的奢望。

比如說,在臺灣,民間要求國民黨公開、處理早期經由不正當手段取得之財產與土地的訴求,從來沒有停過。但在以往國民黨掌握立法院過半席次的情況下,此議題始終沒有任何進展。一直到 2016 年,民進黨取代國民黨得到立法院多數,才終於完成《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

又以 2005 年的第七次修憲為例,其中除了規範往後修憲的條件,還將立法院的席次由原本的 225 席減少至 113 席,並且將立法委員的選舉方式改成單一選區兩票制:一票投候選人、一票投政黨。不分區立法委員名額,則由獲得 5% 以上政黨選舉票的政黨,依得票比率分配。

但對於國、民兩黨以外的諸多小黨來說, 5% 得票率是不容易跨過的門檻。蘇彥圖提到,當時這項選舉制度的修改,就被有些人批評是兩大黨為了自身利益,合謀排除小黨的生存空間,後來還有人去聲請大法官解釋,主張這項選制違反憲法。不過,司法院大法官後來在 2014 年間作成釋字第 721 號,認定單一選區兩票並立制與 5% 的政黨票門檻並無違憲。

民主改革阻礙之三:系統效應

各個制度間環環相扣、牽一髮動全身,產生複雜的系統效應,讓民主改革更加艱難。

席次減半、單一選區兩票並立制與 5% 的政黨比例代表門檻的施行,一方面壓縮了小黨在 2008 年以後的國會席次,另一方面也很容易產生兩大黨所得選票與席次不成比例的選舉結果。比如說,在 2008 年的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雖然得到將近四成的政黨票,卻僅取得 27 席立法委員。不少論者質疑,現行的區域立委席次分配方式,嚴重偏離票票等值的選舉平等原則,而且比較偏厚國民黨而不利於民進黨。不過,現行選制也有強化選舉問責的效果。在 2016 年的立法委員選舉,國民黨就僅取得 35 席,我國也因而出現了民主化以來的首次國會政黨輪替。

這項選制改革經驗,反映了存在於憲政制度間的複雜系統效應。除了可能會讓制度改革出現意想不到的後果,蘇彥圖認為,系統效應的存在,還可能放大了民主改革時,應該順應民意、或是尊重專家意見的難題。

「專家跟民眾的觀點常會有衝突,就司法改革來說,法律人的意見絕對跟一般民眾差很多。」蘇彥圖說。
攝影│張語辰

在 2004 年第七次修憲前,即使立法院席次減半的政見獲得廣大民眾的支持,直觀地認為可以減少冗員跟預算;但當時許多法律與政治學者卻指出,大規模地減少席次,會對立法院的運作與代表性有負面影響,相較起一刀兩斷的解法,複雜的問題應該更細膩地處理。

修憲最後還是照著民眾支持的席次減半版本進行。在分區名額裡,每個縣市至少配給一席,人口約萬人的連江縣、十二萬人的金門縣,會與人口達四十五萬的宜蘭、三十三萬的花蓮,同樣都是一席代表,造成離島地區的代表性膨脹

蘇彥圖提到,單一選區兩票並立制、與修憲後的縣市席次分配,都有擴大「票票不等值」問題的嫌疑,違反民主精神,如同當初學者們提出的疑慮。在輿論只看眼前的好處,卻無法看見長遠之系統效應的時候,改革者需要協調民眾傾向與專家的專業建議,將政策帶往更成熟的民主修正。

民主改革阻礙之四:集體行動問題

改革需要大眾參與,但往往只有少數人會關注公共利益,其中會付諸行動、積極參與的更是少數。

媒體的關切與民眾的輿論,是促使政府修改政策的最大動力,就如同 318 太陽花運動等匯集數十萬人的抗議行動,能對政府產生龐大的壓力、迫使政策暫緩。因此,只要更多的人瞭解制度的問題與改革的迫切,就有機會帶來改變。

但蘇彥圖指出,一般的公民在非選舉期間,其實不太會多花時間去吸收、更新公共事務的資訊,更別說實際參與。而且相對於稅制、社會福利、教育等貼近人民日常生活的議題,民主改革通常不會對民眾有直接的影響。要民眾重視關聯不密切、無感的議題,更加地困難。

缺乏公眾的關注,制度改革案在立法院很不容易通過。蘇彥圖認為,改革者不能只有自己一身的熱忱,還必須想辦法扭轉普遍存在於一般公民對公共事務的冷漠與無知,克服網路快速串聯之下,萬人響應卻只一人到場支持的窘境。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通往改革的道路不會只有一條。

一條路不行,就試試看別的方法吧!圖/giphy

2014 年 318 太陽花運動引發民眾對臺灣憲政合宜性的高度關注,並激起一陣政治改革的浪潮。兩年後輪替執政的政黨被大眾寄予民主改革、修憲等厚望,但時至今日,民主改革的進度與成果還相當有限。蘇彥圖認為,不論誰執政,諸多如上述提到的阻礙依然存在。

即使民主改革前方困難重重,卻也不該太過悲觀。蘇彥圖強調,應對問題的方法不只一種,不論是依循體制照規則走,或是尋求體制外的替代路徑,甚或一步一腳印地以身作則,來說服、感召更多人加入行動行列;有許多人正依自己的理念與政治判斷,選擇不同的路徑為民主改革努力。

就像在 318 太陽花運動後,由一些公民團體串聯成立的公民憲政推動聯盟,在舉辦了數場草根論壇與大型民間會議後,轉而投入立法遊說,並且提出了一部試圖強化現行修憲程序的民主審議與公民參與的「公民參與憲政改革程序法」草案。這項運動策略,就在設法改寫改革的政治的遊戲規則。

此外,公民最基本的民主參政權──選舉權,也是一個強而有力卻常被忽略的改革工具。
圖片來源|iStock

選舉期間,候選人往往會依著自身政治利益、勝選的考量,而去支持或不反對民主改革。蘇彥圖認為,這是種「以政治導正政治」的改革策略,所以 2018 年底的選舉,也有促進民主改革的機會。

民主改革究竟有多重要

程序安排會形塑、左右實體決策。有合適的民主機制,才會產出優良的政策。

點出民主改革會遇到的阻礙,與可能的應對方式的蘇彥圖,是在 1990 年代經歷了臺灣民主轉型後,萌發對民主政治的興趣,後來到美國哈佛大學求學時,就選擇投入在美國當時還算新興的民主法研究。蘇彥圖說,民主法學者的一項基本關懷,是設法把抽象的民主理念轉換成具體可應用的制度,他也期許自己的研究,可以幫助臺灣的新興民主,繼續向前邁進。

程序影響決策,有合適的民主程序,才比較可能產出好的民主決策。「對民主的追求都有失敗、挫折,但我們不可以停止前進。」蘇彥圖說。

邀你一起參與!2018 競選觀測站

蘇彥圖與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主任蔡佳泓合作架設的「2018 競選觀測站」,正在招募「公民觀測員」,一起來紀錄今年縣市長候選人的各種競選動態:舉凡候選人和網紅合作拍攝的 YouTube 影片、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公車廣告、宣佈舉辦「瘋狂星期五」派對的廣播廣告……等,都將成為臺灣民主歷程中珍貴的紀錄。

以臺北市為例,可上傳或瀏覽各位候選人的競選宣傳紀錄。
圖片來源│2018 競選觀測站

2018 競選觀測站收集的資料,都會公開、提供各界進行實證研究,像是瞭解競選效果、或是候選人的競選花費與選舉模式等問題。公民在一起記錄、收集競選動態資訊的過程中,將不再只是表演政治的觀眾或消費者,還有機會積極促成臺灣選舉文化的反省與改變。

延伸閱讀

本著作由研之有物製作,原文為《緣分到了,臺灣就會更民主?──蘇彥圖的民主改革政治研究》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The post 投完票就能洗洗睡?可是瑞凡,佛系參與無法讓臺灣更民主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為何處處都是神預測?霍金真的成為了章魚哥的接班人,神算世界盃冠軍嗎?!

$
0
0
  • 科學新聞解剖室-案件編號 31

案情:霍金是章魚哥的接班人?

今年(2018 年)是台灣的選舉年,一年下來就選舉的結果,有著各式各樣的預測、算命,好不熱鬧。

對此,台灣的媒體也免不了要報導一番,譬如在〈大選年「神」預測?年底選舉藍綠 6 比 4 柯連任難!〉這則報導中,政經預言家 Master Wong 預測,如果國民黨派蔣萬安出來選台北市長的話,柯民哲就會輸掉。在〈究竟誰有總統命?命理專家斷言柯 P:2024 不可能〉這則新聞中命理專家周映君則指出,柯文哲要當下任台北市長沒有問題,但 2024 年當總統則不可能。而在〈命理師何榮柱「秒斷」大選 侯絕地逢生 柯苦盡甘來〉這則報導中,命理師何榮柱「秒斷」,柯民哲「前面會較艱辛,但會苦盡甘來」。

面對這種激烈的選戰,媒體每次總是會去訪問許多預言家或命理師,但是都沒有其他人可以問了嗎?

這個疑問讓解剖員想起了今年俄羅斯世界盃足球賽的一則報導,因為在各家預言之中竟然發現霍金的名字!剛逝世不久的霍金竟出現在〈世界盃神算子 章魚哥的接班人是?〉這篇報導之中,並且與高盛人工智慧 [1]、章魚保羅、俄羅斯神貓、比利等並列在一起作為「神算子」的一份子,這是怎麼回事?難道霍金想從科學家轉職為預言家嗎?

解剖

一、不是算命,霍金開「認真又科學」的玩笑

故事的起源是這樣的,2014 年世界盃,霍金接受了博彩公司 Paddy Power 的委託進行一項預測,他坦言 Paddy Power 有時為了噱頭會做出許多譁眾取寵的賭局,但由於這一次是邀請他以權威專家的身份進行預測,所以就姑且答應了。因此,霍金完成了一份名為〈Professor Stephen Hawking’s World Cup Study for Paddy Power〉的報告,同時也為慈善組織籌款。當然,這份報告並不是經歷嚴格審查的期刊文章,究竟霍金到底為這個認真的「玩笑」做了什麼呢?

霍金在這次的委託中主要嘗試去回答兩個問題:
第一,什麼情況下的世界盃最有利於英格蘭?
第二,在世界盃的十二碼大戰中,怎樣才能完美的射門?[2] 

原來自 1966 年起到 2014 年,英格蘭已經踢了八屆世界盃,經歷了 45 場比賽,204 次十二碼球。霍金根據這些資訊數據,結合統計分析,嘗試來解答上述問題。例如在第一個問題中,他發現了在距離較近英格蘭的地方、溫度較低、海拔較低的球場,加上傍晚時間、穿客隊球衣(多數是紅色)等等情況中,英格蘭會取得較高的勝率。

而第二個問題中,他則發現由金髮球員主罰十二碼、目標射向球門的左上方或右上方、較長距離的助跑、以腳側射門等,都會有較高的得分率。最後,霍金把這些發現整合成兩條精確且複雜的方程式。

欸欸欸!紅衣!!(重點大誤)圖/Shawn Rossi @flickr

以第一條方程式為例,可以據此推出每個變數對英格蘭個別比賽勝率的影響,例如溫度每上升 1 度,英格蘭的勝率就會降至原來的 84%,如果我們可以得知方程中的所有變數,我們便可對英格蘭個別比賽的勝率作出預測。

不過這個「認真的玩笑」也僅止於此,雖然這條方程式並無法精確預測世界盃的冠軍,但它背後的基礎可不是神來一筆的掐指一算,而是紮紮實實的統計推論,霍金果然不是蓋的!

二、霍金不是在預言,是做「科學推理」:分析過去資料,從統計結果推測奪冠機率

這篇新聞中也提到了高盛金融集團 (Goldman Sachs) 運用人工智慧進行 2018 年世界盃的預測,他們使用了 20 萬個模型,導入各個球隊的特徵、近期表現及個別球員的數據,結合最新發展的「機器學習」,模擬出 100 萬個可能的淘汰賽結果,並以此計算出每支球隊在各輪晉級的可能性。

高盛利用這些結果作出了各種預測,例如每支球隊奪冠的機率等,最後預測最有可能奪冠的隊伍是巴西。雖然這個預測並沒有命中,但是如果因為這樣而把霍金與高盛所作的研究報告並列在一起,仍然是有點道理的。

高盛利用這些結果作出了關於 2018 年世界盃的各種預測。source:高盛關於 2018 世界盃的報告封面。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西方科學哲學家已經了解到沒有一個單一的科學方法可以定義科學的本質,且能普遍適用到歷史的不同時期、文化、地域和領域。不過,科學哲學家還是可以從真實的案例之中歸納出不同的科學推理模式,而統計也就是其中一種科學推理的方法,不論是霍金,或是高盛的報告,大致上都是「統計推理」的範疇。[3] 例如高盛那一百萬個模擬結果中,有百分之十八點五的結果顯示巴西會奪冠;而霍金的兩條方程式亦可以推論出英格蘭在個別比賽的獲勝機率,以及個別球員主罰十二碼時的成功機率。

但解剖員要嚴正指出的是,這些統計推理與章魚保羅、球王比利的臆測相比,本質上有很大的不同。

我乃鼎鼎有名的章魚保羅,你怎麼知道我是神預測還是只是愛吃?(莊子惠子上身)圖/wikipedia

例如在保羅的「職業生涯」之中,牠也只選過三面國旗(德國、西班牙和塞爾維亞),而這三面國旗都與章魚所愛吃的食物(如螃蟹蝦類)相似,所以 2014 年世界盃保羅之所以「神」,很可能只是巧合與本能。想確認牠是不是真的「神」需要更多的重複驗證,但這一切都將因保羅壽終正寢而不可能得知了。[4] 

另一方面,每逢大賽,前球王比利也都會進行預測,但結果卻都適得而反,因而被戲稱為烏鴉嘴比利。不論保羅或比利如何做出「預言」,我們應該要知道,他們都不是在作統計推理,若理解到這一點,就不會把霍金、高盛報告和保羅、比利的「神算」相提並論了。

別把霍金、高盛報告和保羅、比利的「神算」相提並論啊。圖/flickr

不同於占卜神算,使用「統計推理」者多會清楚地標示其可能局限,例如高盛就承認即便運用了巧妙的統計技巧,但因為足球本身就是很難預測的競賽,所以他們的預測仍然有著高度的不確定性。再者,統計數字本身也帶有人為建構的本質,例如人們都會把他們感興趣的變項量化,這樣一來,沒有被量化的變項就不會被考慮到,好比霍金與高盛也都各自採用了不同的變項作量化,霍金的兩條方程式更包含很多難以操作的變項,例如球證國籍、比賽日溫度、球場海拔高度等等,這都不是教練可以控制的。

不過,相較於占卜神算,統計推理還是有跡可尋,整個推論是否合理、是否可信,都能夠在過程中被拿出來一一檢驗與確認。

三、霍金如何被拱成神算師?行銷策略愈滾愈離奇

霍金只是認真地開了一個很科學的足球預測玩笑,但又是如何被拱成跟章魚哥並列為神算子的呢?

原來這個過程是霍金在完成報告後,也同時在 Youtube 上產出了一個簡報,這個簡報的逐字稿也同時成為 Paddy Power 對外發佈的新聞稿。霍金在簡報的開場白中,提到 Paddy Power 認可他作為理論物理家,比章魚保羅更為有資格進行預測,可能就這樣一句俏皮話就引導媒體情不自禁地把他和保羅放在一起了。

例如,Paddy Power 的標題是〈霍金圖解:英格蘭世界盃的成功方程式〉,《每日郵報》也訂下了〈加時賽取得勝利的簡史:霍金分析世界盃數據以建立出英格蘭的成功方程式〉,原本的一個行銷策略,造就了愈滾愈離奇的起源。

霍金提到 Paddy Power 認可他作為理論物理家,比章魚保羅更為有資格進行預測,可能因此引導媒體把他和保羅放在一起了。圖/截圖自 youtube 影片

經過英國媒體報導後,華文媒體也紛紛翻譯和轉載,起初一些媒體還沿著 Paddy Power 的思路作報導,指出霍金的公式可助英格蘭爭勝奪冠,例如〈霍金數學統計教路 助英格蘭決戰世界盃〉〈英格蘭如何才能奪冠?物理學家霍金研究解密〉。但隨時間推演,報導變得愈來愈離題了,例如:〈霍金用科學公式計算英格蘭隊世界盃奪冠概率〉、〈用 1 個月時間研究世界盃比賽 霍金教你用數學公式猜冠軍〉,要用霍金的公式來猜冠軍,其實是不太可能的。

更後面的標題就更歪了,開始出現把統計分析加上神秘色彩,例如:〈霍金“算命”:英格蘭如何奪冠〉〈誰不想世界盃奪冠?你有霍金支招我有巫師整蠱〉,或者把保羅抓來相得益彰,例如〈世界盃預測的舞臺 章魚保羅唱罷 霍金登場〉〈章魚哥接班人?史蒂芬‧霍金也來預測世界盃〉

此外,在霍金的 Youtube 簡報之中,他的確提到他最看好的是巴西。原因是根據統計,30% 的主辦國會取得世界盃冠軍,而且球隊在自家地方作戰,環境上和心理上都有正面效應。不過,這個「猜測」其實與霍金所作的報告並沒有完全直接的關連,他的「統計推理」並不涉及冠軍的預測,但是媒體報導都把這些言論混合在一起了,以為霍金的方程式可以預測世界盃冠軍。例如:〈霍金算出 2014 世界盃奪冠公式 巴西奪冠英格蘭前途難測〉〈世界盃各方預言帝爭先登場 學術派霍金算出巴西奪冠〉,更神奇的是還有報導指責霍金算錯了:〈霍金預測全錯竟理直氣壯 狡辯物理比足球更直接〉

來到 2018 俄羅斯世界盃,霍金又在〈世界盃神算子 章魚哥的接班人是?〉〈神預測 萌貓挑戰章魚哥〉這兩篇報導中再度登場,從這個過程中可以發現在全球化的資訊快速流通下,媒體在各種轉譯過程中的偏誤及渲染,並且像是陰魂不散的幽靈盤旋不去,造成每段時間的冷飯熱炒現象。看到這樣的狀況,解剖員感嘆 2022 的下一屆世界盃,如果霍金又再次顯靈,可能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外電到國內報導,媒體層層轉譯的多重災難,加上每次世足都要再被拿來說嘴一番,讓霍金即使離開了也尷尬癌發作阿~圖/科學新聞解剖室

解剖總結

在這個事件中,霍金並不是完成一個正式的科研報告,只是利用簡單的「統計推理」加上足球元素來開一個認真的玩笑,除了展現他特有的英式幽默之外,還可以進行「科學普及」。只不過在博彩公司的推波助瀾及各類媒體二手、三手、四手的報導之下,偏離了許多原有的想法,尤其是一路轉傳到華文世界之後,「統計推理」與「預言」、「臆測」、「猜想」間的界線,都變得愈來愈模糊了。

此外,相關的報導中對於霍金實際進行的統計方式多沒有清楚說明,只是用很戲劇化的方式來凸顯娛樂性,造成許多報導意義上的誤解。

在台灣,星相命理深入民心,不論是政治、體育或民生議題,媒體報導都很容易採用相關的觀點,甚至在地震相關的新聞之中,也會有類似〈準到自己都害怕的命理師〉〈據稱能預測 5 級地震的神人〉之類的報導,將科學的推論與玄學混為一談,看起來無傷大雅,但是日積月累之下對於全民科學素養的建立是很有傷害的,據此,本解剖室給予這系列新聞以下評價(13 顆骷髏頭):

(策劃/寫作:曾雅榮、賴雁蓉、黃俊儒)


備註:

  • [1] 在台灣,Atirtifical Intelligence 一般都被翻譯為人工智慧,本文也會沿用這個翻譯。不過,相較於人工智慧,人工智能會是更好的翻譯。畢竟,既有的 Atirtifical Intelligence 儘管可以表現出強大的智能,卻不見得具有更為高階的智慧。
  • [2] 原文摘錄:
    1. What conditions suit England in a World Cup?
    2. How do you take the perfect penalty in a World Cup penalty shootout?
  • [3] 陳瑞麟 (2014)。《科學哲學:假設的推理》。臺北:五南圖書。
  • [4] 泛科學(2014 年 6 月 23 日)。〈為何不問問神奇的章魚保羅?—關於章魚的二三事〉。

The post 為何處處都是神預測?霍金真的成為了章魚哥的接班人,神算世界盃冠軍嗎?!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火力發電的廢氣如何處理?一套不夠裝兩套就好了嗎? ——煤的旅程(三)燃燒後處理篇

$
0
0
  • 文/陳柏宇

前面我們討論了火力發電的讓污染減少的燃燒前處理以及燃燒新技術,但是事情還沒完……

小時候,不論是大人或是老師,都會告訴我們做事情要做到最後一刻,有始有終。對於污染物的處理也是一樣,來到最後一關,在火力發電的最後就是燃燒後處理(Post Combustion Process)上場的時刻啦。

化石燃料在經過鍋爐燃燒後會產生煙道氣(廢氣)。而煙道氣裡面主要含有以下幾種物質:硫酸鹽(SOX)、硝酸鹽(NOX)、有機揮發物(VOC)以及我們最在意的 PM2.5 懸浮微粒、重金屬。

現在的火力發電廠要符合空污法規,基本上都必須加裝許多空污的處理設備。再厲害的燃燒技術,沒有這些設備的污染的排放量還是很嚇人的,加裝脫硫設備的前後比較如下圖。

數據來源:RenewEconomic 。泛科學重製。

以下針對燃煤與火力電廠標準配備污染物處理流程進行討論!

煙道氣從燃燒室出來後,會先經過選擇性催化還原反應(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SCR)脫去氮氧化物,再經過除塵設備去除大部分懸浮微粒,最後經過排煙脫硫設備(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FGD),脫硫後從煙囪排出。

燃煤電廠標準配備污染物處理流程,煙道氣會經過重重關卡才會排出。

第一關:SCR,現出原形吧氮氧化物

所謂煙氣脫硝技術或是選擇性催化還原反應(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SCR)是指在煙道氣中噴入氨氣等還原劑,在金屬或是金屬化合物催化下,將氮氧化物還原成氮氣與水。這是國際上相對普遍且成熟的做法,整體效率大約為 85%~90%以上。

此設備常放在第一站與鍋爐體結合,使煙道氣的溫度還維持在攝氏350~400度的時候,在金屬催化下進行氮氧化物的還原。

氨槽與觸媒單體 。圖片來源:台電網站

第二關:除塵設備,微粒都給我不要跑

除去微粒的設備主要有兩種,分別是靜電集塵器濾袋集塵器

靜電集塵器(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ESP),是一般大型電廠用來去除微粒的方法,藉由放電電極線產生電暈放電 (corona discharge),使空氣分子游離而形成帶電的空氣離子,空氣離子與微粒摩擦使之帶電,緊接著帶電的微粒在因為異性電相吸,被兩側的帶電擊板收集。收集板或累積之粉塵微粒需定期由敲擊器震落,由底部之漏斗收集及儲存,蒐集的灰飛可以用作他途,例如溶入建材。

ESP。圖/FLSMIDTH

靜電集塵器通常的使用時機為:除塵效率要求高、具有經濟效益的粉塵回收、高溫廢氣除塵或廢氣及粉塵不具爆炸性。靜電集塵器與袋式集塵器相類似,對於 1 µm 左右之微粒去除率很高(更小的粒子不易帶電無法吸附),整體來說有 99% 以上的效率。台電中火目前預備要將 ESP 進行升級,預計進一步提升去除效率。

濾袋集塵器(Bag Filter or Particle Reduciton System, PRS),除污效率就更高了,其原理就跟一般家裡的吸塵器類似。早期受限於材料特性,對於大型燃煤電廠不太適用;近幾年因於材料(複合材料)的進步,大型燃煤電廠也開始可以選擇以濾袋集塵器做為去除粒狀污染物的設備,林口電廠就是此例。

第三關 FGD、和硫氧化物說分手

最後,我們來到除污設備的最後一道關卡,排煙脫硫設備(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FGD)。台電方面主要採用的是濕式脫硫塔(石灰石膏法),將煙道氣送入塔內,塔中噴灑化學藥劑,讓硫酸鹽與石灰石(碳酸鈣)等鹼性物質作用,形成石膏(硫酸鈣)。同時由前面步驟「漏網」的懸浮微粒,也可以將懸浮微粒洗入漿液中,這也是這個設備架設在最後端的原因。生成的石膏可以製成石膏板等其他用途,整體的去除效率大約 90~95 %。

林口電廠以及麥電則採用海水脫硫法,利用海水的鹼性中和硫氧化物,整體效率也可達 95%,相較於石灰石膏法,可避免使用大量淡水以及產生固體廢棄物,但廢水排入海中時必須要受到相當監控,避免污染海洋生態。因此林口電廠也試著在排放口設置一套海洋牧場養魚,希望借以印證其排放水對海洋生態影響不大。

FGD。圖片來源:台電網站

最後,經過層層關卡的煙道氣最終還是要排入我們的大氣。以林口電廠為例,煙道氣排出前會經過煙氣連續監測設施,所有的排放數據,電廠都有即時的監控、呈現在調度室的儀表板,並且直接與地方政府資訊連線,為民眾健康把關。

電廠的調度室,可以從右側螢幕看到煙氣連續監測設施的即時數字。攝影/陳柏宇

我們前面談到的這些整套設備都要價不斐,但這些設備都是有效率極限的,所以如何在最合理的情況下控制污染,以及從前頭的處理讓煙道氣本身的污染減少,都是需要考量的。

所以我說,那個二氧化碳呢?

講完如何讓煤燒起來乾淨一點後,其實,我們都還沒討論到大魔王,也就是國際間最關心的污染物,二氧化碳

大家都知道它會使氣候變遷惡化,這邊就要回到真正的「乾淨的炭」(Clean Coal)的意思,一般意指燃燒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

技術性上為了讓二氧化碳容易捕捉,我們勢必得再提高煙道氣裡的二氧化碳濃度(煙道氣裡多數是氮氣)。理論上會採用一些技術讓燃燒更有效率;再透過一些能與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成分或是吸附劑進行捕獲。不過這些也都是另一個故事了,這邊就讓我偷懶省略一萬字,在使用煤炭仍然主流的趨勢下,國際上也越來越多電廠搭配上相關的新技術。畢竟未來有減緩二氧化碳排放、碳稅即將開徵的壓力。

但想額外強調一點,化石燃料的使用,即便有再好的科技做搭配,排放二氧化碳仍是無法避免的。而所有更「乾淨」也都需要付出更多經濟上、或者其他面向的代價。

值得被看見的技術進步

隨著便利的電力帶來的繁榮,人們也逐漸要求更高的生活品質;某種程度上,這也是為何空污議題會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原因。在電力生產的背後,有許多人在崗位上努力為空氣品質、健康把關。空污處理技術、電力穩定、能源轉型,這些都是臺灣現在面臨相對複雜的問題,必須要花更多心思理解。燃煤發電固然帶來了較高的空氣污染,但配合優良的防制技術,仍然可以有效地抑低空污排放,在實務上這些電力也很可能是我們維生所必需的資源,不宜輕易全盤否定。

近幾年台灣的火力電廠,不管是燃煤或是燃氣,在飽受批評的同時,也都開始引入許多改善的方法,每個環節的改善與技術的進步都是淚水與汗水的累積,這些努力也值得被看見;也期許更多的朋友可以透過系列文章,對於電廠除污技術有更多的了解。

參考資料

  1. Lean and clean: why modern coal-fired power plants are better by design
  2. 循環式流體化床鍋爐

本文由台灣電力公司委託/廣告,泛科學企劃執行

The post 火力發電的廢氣如何處理?一套不夠裝兩套就好了嗎? ——煤的旅程(三)燃燒後處理篇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追風又追電,富蘭克林的冒險──《天氣之書》

$
0
0

編按:《天氣之書》以編年形式講述一百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標註了氣候與人類生活共同演化的歷史。一篇一個歷史時刻,皆以一張主題圖片搭配六百到八百字的短文呈現。本文摘錄兩篇:一七五二年〈班傑明.富蘭克林的避雷針〉與一七五五年〈追風的富蘭克林〉。

茲茲茲,就算觸電還是要做實驗!

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最為人所知的身分是美國的開國元勛之一,但他也是一位作家、畫家、發明家、郵政專家、外交官、公民運動家,而且特別著迷於與電相關的早期科學研究。富蘭克林從一七四七年開始實驗,意外讓自己嚴重觸電──「宇宙的一擊從頭到腳貫穿我的全身」──他在一封信中如此描述此事件。

富蘭克林也學習氣象學,所以他深信閃電和靜電相似,並開始探索不同的方式,以保護建築結構免受這種強大的氣象威脅。一七四九年,富蘭克林開始發展理論,認為一根末端尖尖的棒子若與地面連接,就能保護建築免受雷擊。

一七五二年六月,他對費城一座教堂的尖塔尚未完工感到不耐──本來希望用這座尖塔來測試他的避雷針概念。於此同時,他進行了那一場傳奇的風箏實驗:在雷雨天放風箏,線上綁著一把鐵製的鑰匙。富蘭克林活著結束這個實驗是很幸運的,因為後來有人嘗試重現該實驗,結果遭雷擊身亡。而當富蘭克林的研究傳到歐洲時,那裡也進行了數個實驗,想確認他的想法。

富蘭克林從天空取電(c.1816)。畫家為英裔美籍的班傑明.魏斯特(Benjamin West,1738-1820),描繪富蘭克林出名的風箏實驗。 圖/《天氣之書》

有裝有保庇,避雷針橫空出世啦

風箏實驗和避雷針的設計都顯示了一項科學原理:電會試著找到抵抗最小的路徑以抵達地面。利用這些見解為本,富蘭克林在一七五三年度的《窮李查年鑑》(Poor Richard’s Almanack)中發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保護房子免受雷擊的方法。他的系統由三個關鍵元素組成:一根立在屋頂尖端的金屬棒,水平的屋頂導體,以及垂直的導體,將電荷引導到接地。

圖/pixabay

富蘭克林在自家立了一根避雷針,並增加創新的細節──接地線有電時,鈴鐺就會響,通知大家這間房子上方的大氣是通電的。富蘭克林的避雷針最後被裝在多個重要建築上,包括之後成為美國獨立紀念館(Independence Hall)的賓夕維尼亞州州政府。

不只追電還要追風,富蘭克林衝一波

除了研究閃電與電,富蘭克林也一直對龍捲風等其他旋風抱持濃厚的興趣。證據來自於一系列相關信件與其他文章,特別是一七五三年一篇關於水龍捲的詳細論文,內容還附有詳細的圖片,闡述了他對於水龍捲構造及能量的理論。

富蘭克林論文〈水龍捲與旋風〉所附的水龍捲示意圖,收錄於1806年出版之《已故的班傑明.富蘭克林博士哲學、政治學、道德研究全集》(The Complete Works in Philosophy, Politics, and Morals, of the Late Dr. Benjamin Franklin)。(點圖放大)圖/《天氣之書》

富蘭克林顯然渴望近距離觀察它們。一七五五年,他帶著兒子威廉住在班傑明.塔斯克上校(Colonel Benjamin Tasker)的馬里蘭州宅邸。在鄉間騎馬時,兩人碰上了一陣剛形成的塵捲風。富蘭克林後來寫信給經常與他討論電學的彼得.寇林森(Peter Collinson),回憶接下來發生的事;以下摘錄自他的信:

它以圓錐形出現,在端點上旋轉,沿著山坡朝我們移動過來,一邊前進一邊變大。當它經過我們時,靠近地面的較小部分差不多是一個普通桶子的大小,但是往上愈變愈大,在十二.二或十五.二公尺高的地方,直徑變得有六.一或九.一公尺那麼寬。同行的其他人都站在那兒看,但我的好奇心愈來愈強烈,於是我跟著它,騎馬接近它的側面,觀察到它一邊前進,一邊帶起那體積較小端下方的所有灰塵。因為一般認為開槍射擊水龍捲會破壞水龍捲,所以我揮舞馬鞭數次,試圖破壞這個小旋風,但徒勞無功。

這段追逐結束於這股旋風橫掃過一座菸草田後消散無蹤,只留下滿天被捲起的樹葉。富蘭克林以下列妙語為他的追風之旅做結:「當我問塔斯克上校,這種旋風在馬里蘭州是否很常見時,他愉快地回答:『不,一點也不常見,但我們為了招待富蘭克林先生,故意使其發生。』真是高規格的待遇啊⋯⋯」

 

《天氣之書》延伸閱讀

  • 1806年〈蒲福為風力分級〉p.67
  • 1989年〈電子「精靈」的證據〉p.173
  • 2016年〈極端的閃電〉p.195

編按:關於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後人描述的故事版本紛紜,其實富蘭克林本人曾撰寫文章描述該實驗,於1752年10月19日刊登在賓夕維尼亞公報(Pennsylvania Gazette)。

 

 

本文摘自《天氣之書:100個氣象的科學趣聞與關鍵歷史》,時報出版,2018  年 10 月出版。

 

 

 

 

 

 

 

 

 

The post 追風又追電,富蘭克林的冒險──《天氣之書》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核子戰爭後遠離災區就沒事?氣候災難讓你無所遁逃──《天氣之書》

$
0
0

編按:《天氣之書》以編年形式講述一百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標註了氣候與人類生活共同演化的歷史。一篇一個歷史時刻,皆以一張主題圖片搭配六百到八百字的短文呈現。本文摘錄:一九八三年〈核子冬季〉。

摧毀氣候又一招──核子冬季

一場完美的冷戰風暴、環境的考量、氣候科學的演變,在一九八○年代初期一併爆發,導致一種新型的環境威脅預警──核交換後的大火,可能引發「核子冬季」。

1980年代初,科學家計算發現,由核戰所引發的數百場大火會造成陰暗、遮蔽太陽的煙雲上升,使地球冷卻,進入「核子冬季」。1991年,薩達姆.海珊(Saddam Hussein)燃燒科威特油井,科學家測量到擴散的黑雲造成當地冷卻,但是煙升得不夠高,因此沒有造成更廣泛的影響。圖/《天氣之書》

在核子戰爭中起火的城市會升起大量濃密的煙雲,導致地球冷卻,引發饑荒等更糟糕的情況。這種概念來自於一系列早期的論文,並逐漸演化,其中以一九八二年的分析論文〈核戰後的大氣:正午的微光〉(“The Atmosphere After a Nuclear War: Twilight at Noon”)為濫觴,作者為大氣科學家保羅.克魯琛(Paul J. Crutzen,b.1933)與約翰.布力克思(John W. Birks,1946)。一九七○年代初,克魯琛因為確認了可能破壞臭氧層的化學反應而聲名大噪,該研究也讓他與同僚共同獲得一九九五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走走走,來去禁用核武

然而,核子冬季的假設,是因為卡爾.薩根(Carl Sagan,1934-1996)的參與而廣為人知。薩根和其他四位作者在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的《科學》發表論文:〈核子冬季:數次核子爆炸的全球性後果〉(“Nuclear Winter: Global Consequences of Multiple Nuclear Explosions”),薩根在《漫步》(Parade)雜誌的特別報導與電視節目上提出警告,表示數百萬人都面臨著這項威脅。他,以及一名與他抱持相同看法的蘇聯物理學家維塔利.金茲堡(Vladimir Alexandrov,1938-85)共同前往梵諦岡並出席各種場合,想促成禁用核武。

核子冬季的假設,是因為卡爾.薩根的參與而廣為人知。圖/wikipedia

別打啊!再小的核戰都不行!

但經過深入的科學分析探討,原先的末日式後果愈來愈微妙;另一位著名的氣候科學家史蒂芬.史奈德(Stephen H. Schneider,1945-2010)認為比較可能發生「核子秋季」。另一方面隨著蘇聯解體,核戰的威脅也逐漸消退。

最近,由艾倫.羅巴克(Alan Robock,b.1949),以及當初和薩根一同發表一九八三年論文的歐文.布萊恩.東(Owen Brian Toon,b.1947)進行的氣候模擬指出,就算是有限的核交換,都會造成長達十年的災難性氣候崩潰。原因為何?核子火焰的煙會上升到海拔四十公里高處,已經超過了能由降雨迅速沖刷的範圍。

 

《天氣之書》延伸閱讀

  • 1941年〈俄羅斯的「冬將軍」〉p.133
  • 2006年〈設計的氣候?〉p.179

 

 

 

本文摘自《天氣之書:100個氣象的科學趣聞與關鍵歷史》,時報出版,2018  年 10 月出版。

The post 核子戰爭後遠離災區就沒事?氣候災難讓你無所遁逃──《天氣之書》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基因研究大明星「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的現在與未來在哪裡?

$
0
0
  • 文/ 陳淵銓 、 李慧芳

圖/qimono @Pixabay

基因編輯技術 CRISPR 的原理

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是一種細菌對抗外來質體(plasmid)或噬菌體(phage)的後天免疫系統(adaptive immunity),細菌會對曾侵入的 DNA 產生記憶,當序列相同的 DNA 再次進入細菌時,會產生免疫反應以分解此外來的 DNA。外來的DNA 首次進入細菌後並未完全被分解,經加工後可嵌入細菌基因體中,稱為 CRISPR 陣列(array),此特殊區段能夠轉錄合成 mRNA(messenger RNA),而菌體中具切割 DNA 活性的蛋白質則會利用 mRNA 片段去辨認互補性的 DNA 片段,並切除符合序列的標的物(圖 1,Barrangou 2010,Church 2013)。

圖 1 :CRISPR 的作用模式:小型導引 RNA(small-guiding RNA, sgRNA)辨認特定的 DNA 序列後,結合的 CRISPR associated protein 9(Cas9)蛋白會裁切在 DNA 正反兩股的 Protospacer adjacent motif(PAM)NGG 上游各 3 個核苷酸的位置,形成鈍端的雙股斷。 圖/本研究整理。

基因編譯技術目前的優點及困難

CRISPR 廣泛受到基因編譯相關研究人員的採用,主因是具有下列優點:

(1) 無物種限制:動物、植物及微生物均適用此技術進行基因編譯;
(2) 簡單:基因標靶點(target site)搜尋容易,且 DNA 正反兩股皆可設計,質體構築失敗率低,Cas9 蛋白辨識效率高;
(3) 準確:利用 RNA 與 DNA 互補性鹼基配對的原理(complementary base pairing),sgRNA 可以正確的辨認標的 DNA 序列;
(4) 迅速:使用 CRISPR 技術僅需合成特定序列的 DNA 或 RNA,較製造重組蛋白更為穩定且有效率;
(5) 便宜:製作材料僅有引子(primer)、質體及簡單的酵素,所需成本較傳統方法為低。

CRISPR 雖具有很多優點,但仍有下列困難:
(1) 脫靶(off target)效應:未必能完全正確的裁切在標的位置,比率高低很難估計,成品的篩選(screening)及驗證(verification)程序是必要的;
(2) 傳遞工具(delivery tool)的選擇:通常採用病毒、電衝擊(electroporation)、脂質(lipoid)或奈米粒子(nanoparticle)作為傳遞方法,而傳遞成功率攸關作用效能,工具的選擇及效能驗證非常重要。

從基礎研究到生產工具的應用

CRISPR 應用範圍相當廣泛,目前此技術已付諸實際應用或有潛力運用的項目如下:

(一)基礎研究的工具

CRISPR 作為執行動物、植物、微生物基因編譯或基因體分析的技術,過去數年已有很多相關文獻發表(Church 2013,Zhang 2014),是目前最成功且最廣泛的應用,有一些生技公司使用此技術製作轉殖動物、植物及微生物,或者執行人類基因體的分析(Contreras and Sherkow 2017)。

(二)輔助工具的發展

使用 CRISPR 進行研究時所須使用的試劑和周邊設備包括成套工具組(如Surveyor mutation detection kit)、鑑別酵素(如mismatch-specific DNA endonuclease)、次世代定序分析(如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等,近年開發和銷售這些輔助工具的廠商已如雨後春筍般成立(Contreras and Sherkow 2017)。

(三)生產農工業產品或作為醫療的方法

開發農工業產品、藥品、治療及診斷方法是 CRISPR 最重要的應用,相關產品的預期利益亦最為豐厚,特別是人體治療,目前已有多種農工業產品進入商業化生產,醫療用品則大多仍在研究或臨床試驗階段,真正實際運用到人體者很少(Contreras and Sherkow 2017)。

CRISPR 技術轉移、智慧財產權及應用的現況

CRISPR 在先進國家研究成果豐碩,專利與證照的申請案逐年增加,藥廠與生技公司紛紛運用此技術生產產品,相關產業發展迅速,規模越來越大。以下以美國為例,說明 CRISPR 在技術轉移、智慧財產權及應用的現況(圖 2):

(一)專利與證照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Broad 實驗室的張峰(Feng Zhang)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珍妮佛 ‧ 杜德納(Jennifer Anne Doudna)是 CRISPR 專利爭奪戰兩個團隊的領導人物。自 2013 年 3 月 16 日起,美國新專利法從「先發明制(First to invent)」改採「先申請制(First inventor to file)」制,並修改專利法,以歷程調查程序(Derivation proceeding)取代專利衝突程序(Interference proceeding)。

杜德納團隊於 2013 年 3 月 15 日提出申請,而張峰團隊於 2013 年 10 月 15 日提出申請,但花費大筆經費使用優先審查服務,因此早於杜德納團隊,於 2014 年 4 月便獲得了美國專利局核准專利。目前此案仍在上訴處理中,專利歸屬仍有爭議,但預期爭議各方會有妥協的趨勢,可能會結束某些專利權而最終進行證照交換(cross license)(Cohen 2017)。

現今在美國從事 CRISPR 技術轉移的公司或機構,較著名的包括 Broad Institute、Editas Medicine、Caribou Biosciences、Intellia Therapeutics、ERS Genomics 及 CRISPR Therapeutics,其發展方向各異,但共同特徵是均為代理人(surrogate)且與專利持有者關係密切,通常只進行技術轉移,實際的生產銷售則由規模更大的藥廠或生技公司負責。對於一般性應用則通常採取非獨家的技術轉移及授權,如研究工具、農工產品、實驗動物或藥品開發等,但涉及人體治療的部分,則通常採取獨家的技術轉移及授權(Cohen 2017)。

(二)CRISPR 企業的成立

CRISPR 的發展已成功創造出新產業,造就許多 CRISPR 公司的成立(the birth of CRISPR Inc.)。

此技術首先在食品畜牧業開創出一片天地,案例如:1. 成功開發可抵抗噬菌體攻擊的乳酸生產菌株,大幅提升乳製品的產能,例如優格(yogurt)和乳酪(cheese)的生產。2. 應用於編譯動、植物或微生物基因以產出所需特性的家畜、農作物或商業化生產酵素,或是進一步製作基因轉殖動物,作為研究疾病及開發藥物的動物模式(animal model)。

生技醫療方面,鐮刀型貧血症、地中海型貧血症、裘馨氏肌肉失養症和囊腫性纖維化等,遺傳性疾病的基因治療都已在研究中或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更有藉此製作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和嵌合抗原接受體 T 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CART)用於細胞、基因或免疫治療者(Cohen 2017)。其中,諾華(Novartis)的 CART 療法Kymriah(tisagenlecleucel)用於治療復發性和難治性 B 細胞急性白血病的 25 歲以下患者,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 FDA)所核准上市的第一個基因療法。

(點擊圖片可放大)圖 2 :美國的 CRISPR 技術轉移相關的公司、智慧財產權持有者及應用(引用 The Birth of CRISPR Inc. Science, 17 Feb. 2017; 355(6326):683) 圖/本研究整理

在美國,CRISPR 發展與日精進;應用範圍漸廣,使專利申請十分踴躍,但獨家的技術轉移及證照授權,引發了智慧財產權持有者與各大藥廠、生技公司的商業利益競逐。自從此技術變成一門生意(business)之後,確實為美國社會帶來爭論甚至撕裂,與 CRISPR 技術相關的智慧財產權、學術榮譽、個人利益、忠誠、自我期許、地域及媒體版面等等議題,都浮上了辯論臺。當然,還有獲得諾貝爾獎的夢想(Cohen 2017)。

前景看好

CRISPR 的發展十分快速,具體可應用項目持續開展中,前景十分看好,尤其是下列三個面向,不僅業界大有可為,更可成為國家發展的推力:

(一)技術創新

CRISPR 可以加速問題的解決,如縮短基因轉殖動、植物產生的時程;更有潛力解決以往無法解決的問題,如治療病毒潛伏性感染及遺傳性疾病等。為促進生物科技的創新,與國際發展並駕齊驅,政府應制定政策鼓勵相關技術的研發。

(二)產業發展

CRISPR 應用於農工業及醫藥業,可加速產品研發的進度,增加企業的生產效率與獲利。為促進產業的升級與產學合作,政府應建立產官學界合作的管道和交流的平台,使得 CRISPR 的相關技術能從實驗室研究進入產業應用階段,加速實證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發展,並扶持相關產業的建立。

(三)精準治療(Precision medicine)

CRISPR 可運用於高度專一性和客製化的細胞和基因治療(cell and gene therapy),例如 iPS 細胞和 CART 細胞(圖 2,Cohen J. 2017)的製作,即在精準治療上扮演關鍵性的角色。為符合個別病人的需求,政府可擬定新政策配合,創造一個生物經濟(bioeconomics)體系和建立因應個體差異的人體生物資訊資料庫。

可能面臨的爭議與挑戰:社會、法律及倫理的層面

CRISPR 技術無疑為基因編輯帶來更多的可能性,但人類若藉此打造「理想生命」或追求「長生不老」,是否會造成問題? 圖/達文西《維特魯威人》 via wikipedia

CRISPR 已在生態、環境、風險評估及基因編譯的事務上引發了一些安全議題,我們有必要就社會、法律及倫理的層面上,作政策面的公共事務溝通,以下問題是最為大家所關切的:

(一)利益和風險的平衡(Balance of benefits and risks)

CRISPR 應用於基因編譯雖有無物種限制、簡單、準確、迅速及便宜的優點,但仍有脫靶或傳遞工具的問題,例如:脫靶可能會造成有害的突變,傳遞工具則可能具有毒性或成本很高。考量利益需評估相對之風險,以確保利益高於風險,但實務面上利益和風險評估之複雜性極高,需要利益相關者的擴大參與(Nicol etc. 2017,Rodriguez 2016)。況且各方立場及觀點往往不一,要達成平衡並不容易,須仰賴眾人建立一個科學性的利益和風險評估機制。

(二)個人利益及公共利益之兼顧(Compatibility of private interests and the public good)

張峰和珍妮佛 ‧ 杜德納在美國的專利爭奪戰引起了 CRISPR 的專利權及商業應用爭議,目前看來,大有個人利益凌駕公共利益之勢。為確保公共利益,獨家的技術轉移及授權的範圍應縮小,並增加創造發明此新技術的機構彼此間的競爭關係(Cohen 2017,Contreras and Sherkow 2017)。另一方面,技術開發者(專利持有者)與證照持有者(生產銷售者),應達成雙方協議,並制定相關專利法規,規定權利保護的時程與範圍,以增加創造發明的誘因;提高生產銷售的利潤;與保障商業利益,但應有相對義務之規定以兼顧公共利益。

(三)隨意改造基因(Random manipulation of genes)

任意編譯動物、植物及微生物基因可能會造成環境汙染和生態浩劫,最近科學家更首度成功利用CRISPR 有效的改變人類胚胎的 DNA(Sheron Begley, 2017),若任意改造人類基因體則可能會有人造人、複製人、甚至長生不老人的出現。為避免破壞環境生態和引發人類倫理危機,應用之範圍及目的須有妥善之政策規劃及法規規範,必要時應有適當的限制。

(四)人體治療商業化(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therapy)

CRISPR 運用在人體治療已有相當進展,近來在治療病毒潛伏性感染(如人類後天免疫不全病毒、疱疹病毒、人類乳突病毒和 B 型肝炎病毒等)、遺傳性疾病(Cohen 2017)及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亨丁頓舞蹈症和帕金森氏症等)(Kim 2017,Li 2016)的研究上都有突破,亦相當有潛力運用在抗癌藥的研發。若這項技術可以成功運用在人類臨床治療,將有深遠的影響並帶來重大的價值。但這些疾病的療程通常耗時且費用龐大,若無管控,商業化恐在所難免。醫療人權乃普世價值,治療不應成為某些特定人的特權,政府對非歸因於己的基因治療需求者,應有適當之保險給付,並盡量降低基因治療之成本,配合合理的付費制度,以公正分配醫療資源。

臺灣的發展現況

在台灣,已有很多實驗室使用 CRISPR 作為研究工具,如製作幹細胞、基因轉殖動植物、微生物基因改造及藥品開發等,或者研究 CRISPR 引發的免疫反應,相當廣泛地用於基礎研究,並已有成果發表於學術性期刊或研討會論文、報告。在相關產業面則仍在起步階段,雖已有公司實際利用此技術從事研發和生產製造,但大多企業為代理商。

我國目前已有專利法作為專利申請的規範,有些學校或研究機關亦設有技術轉移單位,但參考國外專利申請之爭議,有關 CRISPR 的專利申請及證照持有,仍應明確規範申請流程,以鼓勵創造發明,並避免利益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

近來政府及民間研究機關已投入不少經費於 CRISPR 相關的研究,例如:近 5 年科技部通過的 CRISPR 相關專題研究案及規劃推動案已有 39 件,領域涵蓋生物科學、自然科學及工程技術,核准經費總金額已超過新台幣 1 億 6 千萬元。我們團隊近來曾訪談過國內 CRISPR 相關研究人員,發現他們現階段面臨的挑戰如下表:

上表乃本團隊實地訪談後之研究整理。

CRISPR 前景看好,臺灣準備好了嗎?

CRISPR 是基因編譯的革命性發現,可快速而準確的改造標的物的基因序列,已開啟新的基因體研究世代。在國外,CRISPR 技術除已廣泛用於基礎研究外,並逐漸應用於生產農工業產品及人體治療上,不少生技公司和藥廠陸續投入研發和生產相關產品以搶食這塊商業大餅,相關產業正蓬勃發展。在台灣,CRISPR 技術主要用作為基礎研究工具,相關產業則尚在萌芽階段;儘管如此,我們預期 CRISPR 相關產業在不久的將來在台灣仍會迅速發展,並有促進產業的創新與升級之潛力。

雖然 CRISPR 在國內的發展有不少困難和挑戰待克服,相關政策亦仍在擬定中或法規仍在草案階段(如細胞與基因治療產品管理法草案),但綜觀國際科技發展趨勢,CRISPR 前景十分看好。解決技術上的困難需要發展新技術或改進原來的技術,可促進科學的進步;解決專利與證照的挑戰則有賴制定更完善的法規和政策。討論倫理問題絕非阻礙科學進步,而是一種未雨綢繆,著重解決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對於科技發展的利弊得失及造成的衝擊進行多方面的探討,會使政策的規劃更為周延,亦有利於科技的長期良性發展。

目前我們團隊正在盤點國家投入於 CRISPR 研究過程中所發現新觀念及新技術,如利用 CRISPR 作為未來研究精準治療的疾病模式等。期許我國的研究人員在從事研究的同時,不但能解決技術創新瓶頸,甚至連專利證照申請及衍生的倫理問題都能一併考量,確實因應 CRISPR 的創新發展和國際潮流趨勢,開創美好前景(圖 3)。

圖 3 :CRISPR 的研發、應用及政策規劃。 圖/本研究整理。

參考文獻:

  • Basu S, Adams L, Guhathakurta S, Kim YS. (2017). A novel tool for monitoring endogenous alpha-synuclein transcription by NanoLuciferase tag insertion at the 3’end using CRISPR-Cas9 genome editing technique. Scientific report. 4 Apr. 2017; 7:45883.
  • Contreras J. L. and Sherkow, J. S. (2017). CRISPR, Surrogate Licensing, and Scientific Discovery. Science, 17 Feb. 2017; 355(6326):698-700
  • Cohen J. (2017).The Birth of CRISPR Inc. Science, 17 Feb. 2017; 355(6326):680-684
  • DiCarlo J. E., Norville J. E., Mali P., Rios X., Aach J., Church G.M. (2013). Genome engineering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using CRISPR-Cas system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Apr. 2013; 41(7):4336-4343.
  • Horvath P. and Barrangou R. (2010). CRISPR/Cas, the immune system of bacteria and archaea. Science, 8 Jan. 2010; 327(5962):167-170.
  • Mali P., Yang L., Esvelt K.M., Aach J., Guell M., DiCarlo J.E., Norville J.E., Church G.M. (2013). RNA-guided human genome engineering via Cas9. Science, 15 Feb. 2013; 339(6121):823-826.
  • Nicol D, Eckstein L, Morrison M, Sherkow JS, Otlowski M, Whitton T, Bubela T, Burdon KP, Chalmers D, Chan S, Charlesworth J, Critchley C, Crossley M, de Lacey S, Dickinson JL, Hewitt AW, Kamens J, Kato K, Kleiderman E, Kodama S, Liddicoat J, Mackey DA, Newson AJ, Nielsen J, Wagner JK, McWhirter RE. (2017). Key challenges in bringing CRISPR-mediated somatic cell therapy into the clinic. Genome Medicine. 2017; 9:85.
  • Rodriguez E. (2016). Ethical Issues in Genome Editing using Crispr/Cas9 System. Journal of Clinical Research & Bioethics. March 24, 2016; 7:2
  • Shalem O., Sanjana N.E., Hartenian E., Shi X., Scott D.A., Mikkelsen T.S., Heckl D., Ebert B.L., Root D.E., Doench J.G., Zhang F. (2014). Genome-scale CRISPR-Cas9 knockout screening in human cells. Science, 3 Jan. 2014; 343(6166):84-87
  • Sheron Begley. (2017). First Human Embryos Edited in the U.S., Scientists Say. Scientific American, 27 July 2017.
  • Yang W, Tu Z, Sun Q, Li XJ. (2017). CRISPR/Cas9: Implications for Modeling and Therapy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Frontier Molecular Neuroscience. 28 Apr. 2016; 9:30.

The post 基因研究大明星「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的現在與未來在哪裡?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保險套比飛機更重要?專訪《老科技的全球史》譯者李尚仁

$
0
0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 採訪編輯|王怡蓁、美術編輯|張語辰

老科技的全球史

一般所認為的「科技」,多指重大的發明、或最新的技術。而關於「科技史」,也多以強調重大發明的方式書寫。然而,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李尚仁研究員,翻譯《老科技的全球史》一書提出不尋常的觀點:日常生活中「被大量使用」的物品,更是科技。

《老科技的全球史》強調:真正重要的科技,在於被持續不斷使用的老科技。 資料來源│左岸文化

2017 年 11 月,《老科技的全球史》作者大衛・艾傑頓 (David Edgerton) 應邀來台進行系列演講,本文摘錄部分演講內容,並專訪此書的翻譯者李尚仁,聊聊持續不斷使用的老科技,在歷史上是如何改變生活。

書中導論一開始指出,大多數的科技史是為了特定族群所寫,在上位者宣揚著某種特定的科技理念,將科技與創新綁在一起。大衛甚至在書的一開始便反問讀者:「保險套是否比飛機還重要?」,以不同尋常的科技史詮釋,促進讀者腦筋高速轉動。

在演講的開始,大衛以原子彈舉例,他認為原子彈是可怕的,象徵性地標示第二次世界大戰,但並非同一般所想的是結束戰爭的原因。儘管焦點都放在「創新毀滅性武器」,但事實上那些舊的、廣泛使用的武器:步槍、火炮、坦克,在二次大戰殺死的人數,遠大於轟炸機與原子彈。

當今最危險的兩件事,莫過於我們自以為知道答案,以及政府自以為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發明。

大衛演講現場再次問大家:「洗衣機是否比核子反應爐重要呢?」他明白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不可能有兩三樣發明就足以改變社會,但卻是世上普遍存在的政策與經濟迷思。

他透過這個提問,點出迷思:「更多的創新,將帶來更多的權力與進步嗎?」這聽起來很合理,然而從書中的實際數據來看,許多致力創新的國家,經濟成長的程度與創新的發展卻不成正比。例如力求創新的美國從 1920 年代至今,經濟發展速度已經不是最快的,現今反而是中國取得頭籌。這現象也來自於,發展中的國家可以模仿已開發國家的創新,所以就算不投入創新也可以快速成長。這正是科技史給我們強而有力的警告。

大衛認為人們要做到兩件事:首先是拒絕企業與政府餵養給我們的全盤創新說法,但不是拒絕進步,而是要「勇於質疑」;第二,科技需符合人們的「使用需求」,創新的神話常灌輸人們對於未來是沒有選擇的,很多問題只能透過創新解決,但其實我們有選擇,也有許多運用現行科技就能採取的解方。

20 世紀的生產力毫無疑問是增加了,但科技究竟在其中發揮怎樣的作用,依舊是個謎。接下來透過《老科技的全球史》譯者李尚仁的問答梳理,以書中大衛的角度來觀看老科技的重要性。

李尚仁現今仍使用 10 年前的 Nokia 手機,儼然是老科技的代言人。
攝影│ 張語辰

我們鮮少關注科技與歷史的關係,科技史的重要性在哪裡?

改變社會的,往往不一定是最知名的科技,像是我們日常衣服食物的廉價大量生產,其普遍供應足以改變社會,就是很重要的科技成果,但大家不會覺得這些生產科技的改良很有名,甚至不會將這些日常現象與「科技」直接產生連結。

我們大多談論的是像奈米、超導體等研發技術,但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卻很少拿來討論。2017 年 8 月 15 日全台大停電,我們才會發現「供電系統」的技術其實很複雜,才會去討論電力系統的問題,但平常並不會注意到。

 科技史就是討論科技如何形塑人們的生活,並不是去講哪些發明有多麽偉大。

大衛提到多數人把科技視為發明,在台灣也是,為什麼會這樣?

這與教育中如何敘事、還有國族主義有關係。課本或大眾媒體的發明故事,看起來總是比較動人,藉由「戲劇性的發明」來說故事比較吸引人,尤其是發明家從小如何努力奮鬥。

而科技史的寫作,又與塑造民族英雄有關,更能進一步強化國族主義,彰顯該國有哪些偉大的發明以及聰明的人物。

歷史課本介紹了中國三大發明:火藥、指南針與印刷術,但我們卻很少知道火藥從古至今的流變,造紙技術在科技史領域也不是熱門的研究題目,這些題材可能會變成產業史、博物館史,而非科技史。

如何讓大眾認識科技史,就是要讓大眾先看看自己生活周遭的技術。

像是遇到停電,就會想到發電系統,而去關心電力是如何傳輸,有時甚至是透過爭議才會讓大家關心這些議題,例如反核、擁核的論述;火力發電、風力發電跟其他再生能源發電的不同。

另一個例子是我們生病常用到的盤尼西林 (Penicillin)。

盤尼西林的戲劇性故事發生於 1928 年的英國,發明者弗萊明在未洗乾淨、長滿細菌的培養皿中意外發現盤尼西林,在對其治療細菌感染的性質有所了解後,卻無法大量生產。真正大量生產是到了二戰初期的美國。但大家對於盤尼西林的認識,多止於最初如何戲劇性地發現,而在美國如何達成大量生產的過程與努力卻少為人知。大量生產的技術是什麼?在什麼背景下被大量製造?這些其實都是重要的問題。

《老科技的全球史》提醒我們要警惕科技國族主義,應該盡量自行研發所需科技是個迷思。大衛提醒我們看看生活周遭的產品,絕大多數都是其他國家所發明。發明的共享是普遍的歷史現象,也是件好事。

此外,他也認為自給自足的想法常有害社會福祉。大衛這個論點看似違反常理,但我們可以想想今天的汽車、電腦或智慧型手機如何被製造與運輸,這些產品的組裝與製造所需的元件與工具往往來自不同國家。這是為何英國汽車工業將深受脫歐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因為不同的汽車零件來自外國,脫歐後進出口的關稅將大幅增加。

我們生活中其實有許多物品不會被視為科技,我的朋友林崇熙教授研究的「台灣農村拼裝車」便是一個例子。拼裝車在農村有許多用途,但大多人只會覺得拼裝車游走在違法邊緣,甚至是登不了檯面的物品,但其實拼裝車作為一項科技產物,它在台灣農村有許多用途、發揮不少重要功能。

醫學上也有不常被注意的科技嗎?

我本業從事醫學史研究,因此特別有興趣的部分在於醫療技術。在傳教醫療史中,有些醫師因地制宜在中國改良手術台,過去並未受到注意。另外還有「麻醉技術」非常快速地傳入中國,當時第一位來華的傳教士在廣州使用了麻醉技術,雖然中國人第一次看到很訝異,但也很有興趣、並不抗拒。所以我想了解當時中國人接受麻醉技術的原因,會不會與過去的傳說故事或相關藥物有關。我想了解當醫療技術傳入不同文化與國家,為何有些很快被採用,有些卻受到排斥。

我也從事熱帶醫學史的研究,當中有關於「瘧疾」的調查,我想知道他們怎麼研究這些蚊子、怎麼評估這些蚊子,怎麼抓到、怎麼觀察,這些都是很簡單的技術,只是必須知道他們怎麼使用,例如使用什麼圖表紀錄分析。這是我很感興趣的部分,也是接下來會繼續進行的研究。

李尚仁研究萬巴德的醫療史,看見萬巴德建立標準化的圖表。上圖為紀錄瘧疾與病患體溫的關係,下圖為顯微鏡下瘧疾原蟲的分類。
資料來源│《帝國的醫師:萬巴德與英國熱帶醫學的創建》

使用 vs. 創新,這兩種科技有何不同?

「使用中」的科技通常代表「大量使用」,科技必須要被大量使用,才會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如果一項科技被發明後,沒什麼人用,很難產生影響力。

而且通常大量使用的科技,是需要一段時間來流傳、改良。

像是蒸汽機,我們都知道 18 世紀瓦特改良蒸汽機,但蒸汽機在 19 世紀才在人類社會改良地更好用、更重要,但一般的科技史不太會去強調 19 世紀的蒸汽機如何進步。

大多數「創新」的科技發明產物,其實不會被民眾廣泛地使用,因為幾乎每個科技都有替代物品。例如傳輸訊號可以用光纖、也可以用衛星;記帳可以用紙筆,也可以用電腦、手機。被人們最大量使用的科技,可能是稍微好用一點、或是稍微便宜一些。

最創新的科技不一定會被使用,也有些因素是文化或歷史導致。例如台灣地狹人稠的城市,以能源或交通安全層面,使用公共軌道運輸會比每個人開一台車、騎一台機車更有效率。但是,當初先蓋了許多道路,現在突然叫大家不要騎車開車,我們來蓋軌道,就會遭到很多困難與阻力。

最早受到青睞的科技不見得是最適合特定社會的科技,某個科技一旦先有許多人使用,往往讓社會陷入比較不好的科技選擇而難以自拔。

大衛提倡要大家抗拒「創新的迷思」,應如何做到?

《老科技的全球史》作者大衛,他不是抗拒創新,而是提醒不要相信會有創新的科技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創新的科技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有時這樣的說法是讓人不去面對真正的問題。

例如,有人提出未來一定會有創新的科技可以解決全球暖化的問題,例如碳捕捉技術,但這樣的宣稱,有時反而會阻礙現今不當行為的改變。現在就能做的是共同減碳,提高能源效率、減少私人交通工具、多搭乘大眾運輸,但這樣的改變可能會帶來些不方便,也會跟產業利益相衝突,所以把「創新科技」作為拖延的藉口,把問題留給未來。

翻譯此書的契機?

我跟大衛其實是師生關係,我在英國唸碩班的期間,修了大衛的科技史課程。大衛的想法很特別,不是以「創新」的科技為主,而且指定讀本中有許多經典,像是韋伯、馬克思等社會科學,或是博物館史、文化產業等。主修科技與經濟的大衛很重視「計量」,但通常歷史學科較重視「質性」研究。

大衛自認是個左派,也常刊登文章在《新左評論》,但並不是那種教條式的左派,也會重視右派的意見。他指出左派的人有些幻覺,覺得自己掌握歷史的真理與智慧,右派只是有權勢但蒙昧反動。但他認為右派往往很有創新能力,左派若對此無知而活在自以為獨佔智慧的幻象中,會付出慘痛代價。

會擔任這本書的翻譯是因緣,大衛在 2012 年接受清華大學的邀請訪台,他後來將他的思想寫在一篇史學論文《從創新到使用》,但其用字較為艱澀縝密,讀起來較不容易,後來他便以大眾導向寫了《老科技的全球史》這本書。出版後,上海的出版社有簡體翻譯,但刪除了許多與中國有關的內容,像是大躍進的部分,許多註解也被拿掉。

我認為這本書在台灣特別有參考價值,因為台灣不是以「發明」為名的國家,但卻有許多「使用」的科技。

像我小時候看到介紹十大發明家的書,沒有一個是台灣人,但若從「使用」的角度來看,台灣的拼裝車也是一種代表性的科技。因此,我想翻譯這本書,將「使用」的科技史介紹給台灣的讀者。

延伸閱讀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原文為保險套是否比飛機更重要?專訪《老科技的全球史》譯者李尚仁,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The post 保險套比飛機更重要?專訪《老科技的全球史》譯者李尚仁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為什麼台灣人喝酒特別會臉紅?來自古老部落的基因

$
0
0

你喝完酒也會臉紅?你台灣人喔?

為什麼喝完酒會臉紅?啊你就正在中毒啊!

肝臟是個偉大的解毒工廠,能將可疑的化學物質轉化或增加水溶性,最終變成較無毒且水溶性高的狀態,透過正常的生理機制──排尿,將這些化學物質排出體外[註1]。在三杯黃湯下肚後,俗名為酒精的乙醇就會啟動這個機制,讓肝臟細胞嗡嗡嗡地開工。

首先,酒精在肝臟裡會被代謝成毒性較高的乙醛,再接續代謝成毒性較低的乙酸,最後乙酸會被分解成二氧化碳跟水,分別由肺臟和腎臟排出體外。所謂的「酒精反應」是在喝酒後出現臉紅、頭暈、或想吐等症狀,正是由上述的中間產物──乙醛所引起的。乙醛具高度毒性,在體內會引起許多生理反應,包含血管擴張(臉部潮紅)、頭痛、噁心想吐等宿醉症狀,更可能增加罹癌機率2, 3

讓我們試著用工廠的生產線來解釋「酒精反應」,假想工廠的上游部門有效率地將喝下肚的酒精原料努力生產為「乙醛」,但如果負責將「乙醛」轉成「乙酸」的下游部門工作效率不佳,就會導致廠房內大量堆積「乙醛」。而這些乙醛累積到一定濃度會引發前述的生理反應,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喝酒後臉頰就容易紅通通的原因了1

酒精於體內代謝途徑,酒精脫氫酶(ADH):alcohol dehydrogenase;乙醛脫氫酶(ALDH):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圖片/wikimedia,途徑繪製/本文作者

誠如前述,科學家已發現肝臟負責將乙醛→乙酸的酵素為「乙醛脫氫酶」(ALDH; 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若這個酵素活性不佳(工作效率不佳),飲酒之後就會有明顯的的酒精反應,例如臉紅、頭暈、或想吐等症狀 [註2]。哪些人喝酒容易臉紅呢?

如果你是台灣人,那就蠻有可能的。

ALDH2基因突變者的飲酒前後變化。圖/參考文獻4

東亞人喝酒都容易臉紅,特別是台灣人

每個人都有兩套乙醛脫氫酶的基因(來自父親和母親各一套),然而因血源發展的關係,東亞人的乙醛脫氫酶多半帶有結構突變,這個突變結果導致解酒酵素的功能部分缺陷5,6。上述的基因突變幾乎不存在歐美白人中,但卻普遍存在於東亞民眾裡,例如:台灣、韓國、日本、新加坡和中國東南地區等。7據統計,韓國人帶有結構突變的乙醛脫氫酶基因比例約 28%,而台灣則有高達 45% 的人帶有這種容易臉紅的突變基因7 。(終於贏韓國了!

根據考古生物學,這基因最早可追溯到距今 2000~3000 年前,居住在中國東南部的百越(Pai-Yuei)部落5。該部落早於商周之前就存在,歷經春秋戰國、興盛建國等過程,最終在漢武帝時被消滅、融合,百越一詞從此消失於史書5

但他們的基因並沒有消失,反而從中國東南部展延,拓展到現今的東亞地區,甚至將近半數的台灣人都擁有史前百越部落的血緣。

各地民眾的乙醛脫氫酶基因裡,約有五種常見的結構突變。由圖可發現到,東亞民眾的乙醛脫氫酶基因和地球上其他區域的民眾略有不同。圖/ 參考文獻5

七分鐘測測看你是不是古代百越部落後裔

如果想簡單檢測自己是不是古老百越部落的後裔、又不想喝醉,該怎麼做呢?

試著將酒精棉片貼在皮膚上七分鐘後拿掉,等待約 8 分鐘後,若該區域皮膚呈現紅色4[註3],那麼你就可能帶有古老百越部落那個容易臉紅紅的基因喔!

使用酒精棉片貼七分鐘,移除後八分鐘所攝,左方:貼棉片前、右:貼棉片後(無加強對比)。本照片經受試者同意後刊出。圖/作者提供

若還有機會,下次我們來談談「容易臉紅 = 酒量不好?」這件事吧~

  • 本文共同作者為台東醫院檢驗科張昱維(Yu-Wei Chang),感謝其討論、推理與所有的協助。

註解

  • 註1:略有水溶性的物質可透過添加羧基(-COOH, carboxyl group)等官能基,提高水溶性,藉由尿液排出。但部分脂溶性很高的化學物質(如:戴奧辛),則可能無法被酵素代謝,難以透過此途徑被人體排出。
  • 註2:乙醇、乙醛、乙酸的代謝途徑和有關係的酵素眾多,事實上 ADH 又分為七個基因型(ADH1~ADH7)、ALDH也有十六個基因型。本文為了聚焦,僅討論 ALDH2 基因型(因 ALDH 的其他基因型,僅存在於特殊族群或效率較差,故暫不討論)
  • 註3:測試細節為使用 70% 的酒精棉片,貼於皮膚 7 分鐘後移除,經 10~15 分鐘後觀測皮膚是否變為紅色,詳見參考文獻4。根據其結果所述,以日本大學生為對象的測試,約九成有皮膚呈現紅色的受試者,其 ALDH2 基因帶有結構突變。

參考資料

  1. 韓誠一 (2005) 台灣漢族酒癮者以ALDH2對偶基型分組後於酒精效果預期、酒癮渴求與飲酒量之差異。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喝酒會臉紅 罹癌風險高。奇美醫訊。第111期。2015
  3. 喝酒取暖?小心黃湯下肚,致癌又傷心,喝酒會臉紅的人,尤其要注意。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4. Philip J Brooks, Mary-Anne Enoch, David Goldman, Ting-Kai Li, Akira Yokoyama (2009) The Alcohol Flushing Response: An Unrecognized Risk Factor for Esophageal Cancer from Alcohol Consumption. PLoS Medicine.
  5. Huai-Rong Luo, Gui-Sheng Wu, Andrew J. Pakstis, Li Tong, Hiroki Oot, Kenneth K. Kidd, Ya-Ping Zhang (2009) Origin and dispersal of atypical aldehyde dehydrogenase ALDH2*487Lys. Gene. 435. p96-103
  6. Goedde HW, Agarwal DP, Fritze G, Meier-Tackmann D, Singh S, Beckmann G, Bhatia K, Chen LZ, Fang B, Lisker R, et al. (1992) Distribution of ADH2 and ALDH2 genotypes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 Human Genetics. 88. p344-346
  7. Jeffrey S. Chang, Jenn-Ren Hsiao and Che-Hong Chen (2017) ALDH2 polymorphism and alcohol-related cancers in Asians: a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24.

The post 為什麼台灣人喝酒特別會臉紅?來自古老部落的基因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為什麼經濟成長、薪資卻停滯?從數據分析看見臺灣經濟發展的突破點

$
0
0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 採訪編輯|王怡蓁、美術編輯|張語辰

生產力 vs 購買力

中研院經濟所的楊子霆助理研究員,分析實際數據發現: 實質 GDP 僅能反映國內生產數量,不代表國民消費能力,特別是近 15 年來,臺灣經濟仰賴「資通訊產業」出口,其生產品價格在全球競爭下越來越低,而大眾想消費的民生物品,卻因「原油價格上漲」越來越高,這造成「實質薪資」的成長大幅落後「實質 GDP」的成長。若要突破關卡,強化發展以人才價值為主的產業,是改變現有困境的方向之一。

為什麼臺灣 GDP 持續成長,薪資卻沒有跟著成長?

近 15 年來,臺灣經濟發展有個很奇特的現象,就是實質 GDP(亦即實質產出)持續成長,但實質薪資卻停滯。根據主計總處的資料,在 2002 年以前,每工時實質 GDP 與每工時實質薪資成長趨勢類似,但 2002 年以後,實質 GDP 持續成長,而實質薪資的成長卻幾近停滯。

在 2002 年以前,勞動生產力與實質薪資的成長走勢其實是亦步亦趨。然而 2002 年以後,勞動生產力仍成長,實質薪資成長卻幾近停滯甚至為負。
資料來源│《經濟成長、薪資停滯?初探臺灣實質薪資與勞動生產力脫勾的成因》,作者:林依伶、楊子霆

許多人認為這個現象代表經濟成長果實分配給「受僱勞工」的比率越來越少,即「受僱人員報酬」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亦即勞動報酬份額)下降。但我們檢視實際資料發現,勞動報酬份額的確從 1990 年代初期開始下滑,但在實質薪資開始停滯的期間,亦即 2002 年以後,就停止下降趨勢,在 42% 上下波動。換句話說,勞動報酬份額的變化可能難以解釋近 15 年來為何臺灣「實質 GDP 」與「實質薪資」會出現這麼大的成長差異。

多數人「直覺上」認為這反映勞動報酬份額下滑。但根據資料顯示,勞動報酬份額在 2002 年後停止下降趨勢,且在 42% 上下波動。因此,勞動報酬份額可能並非造成「勞動生產力」與「實質薪資」成長脫勾擴大的主因。
資料來源│《經濟成長、薪資停滯?初探臺灣實質薪資與勞動生產力脫勾的成因》,作者:林依伶、楊子霆

造成近年臺灣出現實質 GDP 成長,但實質薪資停滯現象的原因,可能不是勞動報酬份額下滑。

首先,大家通常只關注當期領到、可以立即用來消費的「薪資報酬」。但隨全民健保、勞退新制的實施,「非薪資報酬」的比例越來越高,例如勞健保、退休金提撥,也是「勞動報酬」的一部分,但卻沒算在實質薪資之內。忽略這部分的變化,會高估實質薪資成長「落後」實質 GDP 成長的幅度。

勞動報酬包含「薪資」及「非薪資報酬」。非薪資報酬包含:雇主為員工支付的保險費、退休準備金提撥、資遣費、職工福利金等等。此圖顯示,「薪資報酬」比例逐漸下降,代表「非薪資報酬」比例一直上漲。
資料來源│《經濟成長、薪資停滯?初探臺灣實質薪資與勞動生產力脫勾的成因》,作者:林依伶、楊子霆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忽略「實質 GDP 」與「實質薪資」其實是兩個不同的經濟概念。實質 GDP 衡量的是「生產力」,旨在估算國內「生產」數量,而實質薪資則衡量「購買力」,代表勞工薪資所能換取的「消費」數量。為了跨年度比較,實質 GDP 與實質薪資都是排除「物價變動因素」後產生,如此才能正確比較各年間的國內生產力(亦即實質 GDP )、與勞工購買力(亦即實質薪資)。

每工時實質 GDP 代表「每單位勞動所帶來的生產量」,而每工時實質薪資代表「每單位勞動的薪資可以換到的消費量」。

因此,這兩個經濟變數在計算過程中,是除以不同的價格指數進行物價調整──「GDP 平減指數」與「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前者代表的是「生產品價格」,後者代表的是「消費品價格」。臺灣大約在 2002 年後, GDP 平減指數(生產品價格)出現衰退(下圖綠線),而 CPI (消費品價格)持續上漲(下圖黃線),我們發現這讓以 CPI 進行物價調整的實質薪資的成長「大幅落後」以 GDP 平減指數進行物價調整的實質 GDP 的成長。

臺灣從 2002 年開始, GDP 平減指數一直下跌,然而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卻持續上漲。也就是說,我們生產的產品變賣成現金,越來越不夠買到想要的東西。
資料來源│《經濟成長、薪資停滯?初探臺灣實質薪資與勞動生產力脫勾的成因》,作者:林依伶、楊子霆

「生產品價格」(GDP 平減指數)越來越低,而「消費品價格」(CPI) 越來越高,才是造成實質薪資成長「落後」實質 GDP 成長的主因。

進一步探索 GDP 平減指數下降,但 CPI 卻上升的原因,我們發現這個現象反映臺灣貿易條件的惡化,亦即「出口商品價格下滑」與「進口商品價格上漲」。過去 20 年來,臺灣產業結構有很大的轉變。在 1998 年,資通訊產業占工業產出的比重大概是 16% ,到了 2014 年,已提升到 42%;但很不幸地,我們押寶的資通訊產業,競爭十分激烈,產品價格在這段期間也跌掉了 50%,這可能是我國生產與出口產品價格下跌的重要因素。而消費與進口商品價格的上漲,則是由於原油價格在 2002 年後的飆漲所帶動。

近 20 年來臺灣的出口主要依賴「資通訊產業」,2000 年之後由於資通訊產業激烈競爭,資通訊產品價格下跌約 50%,以致臺灣整體輸出的產品價格也隨之降低。
資料來源│《經濟成長、薪資停滯?初探臺灣實質薪資與勞動生產力脫勾的成因》,作者:林依伶、楊子霆

隨著原油進口價格上漲,輸入的物品價格也跟著上漲。
資料來源│《經濟成長、薪資停滯?初探臺灣實質薪資與勞動生產力脫勾的成因》,作者:林依伶、楊子霆

總的來說,過去 15 年臺灣的生產力雖然增加(亦即實質 GDP 成長,見下圖綠線),但卻是奠基在生產越來越低價的產品上,而民生消費物價因為原油價格飆漲,越來越貴。因此,如果我們將 GDP 改用消費品價格 (CPI) 做物價調整(見下圖黃線),則會發現台灣國內生產所能換到的消費量(亦即 GDP 的購買力)也如同實質薪資在 2002 年後出現停滯現象。

2002 年後,實質 GDP 雖持續成長,但卻是奠基在生產越來越低價的產品上。若 GDP 改以 CPI 調整物價,藉此反映 GDP 的購買力,可以發現如同實質薪資,早已停止成長。
資料來源│《經濟成長、薪資停滯?初探臺灣實質薪資與勞動生產力脫勾的成因》,作者:林依伶、楊子霆

綜合以上數據,以國內產出的購買力來看,臺灣的經濟早已出現停滯,也難怪實質薪資不會成長。

「重新分配」能縮小薪資與經濟成長的差距嗎?

大家會很直觀想到「分配問題」,也就是經濟成長果實沒有分配給勞工。但從前面提到的資料來看,勞動報酬份額在過去 15 年其實沒有太大變化,而且不論是薪資或 GDP ,只要是從購買力(即以 CPI 做物價調整)的角度來看,都是呈現停滯。所以要改善目前經濟狀況,問題的關鍵可能不在於 GDP 如何分配,而是在於如何把 GDP 的餅做大,發展附加價值高的產業,以擺脫低價競爭的循環。

同樣依賴「資通訊產業」的南韓,也有這種情況嗎?

南韓的工業與臺灣有類似的問題,實質薪資的成長落後實質 GDP 的成長,原因在於南韓也是發展價格跌很快的「資通訊產業」,但南韓整體實質薪資的成長卻沒有落後實質 GDP 的成長太多,差別在南韓的「服務業」經濟表現很強。

臺灣和南韓工業部門類似,實質薪資的成長皆大幅落後實質GDP的成長,但南韓服務業不論是實質GDP與實質薪資都在成長,反觀台灣服務業,實質GDP與實質薪資都是停滯。
資料來源│《經濟成長、薪資停滯?初探臺灣實質薪資與勞動生產力脫勾的成因》,作者:林依伶、楊子霆

南韓的服務業,無論是生產力或是薪資都是明顯成長的狀態,也許跟醫療、教育、影視與觀光產業外銷有關。例如:招攬外國人到南韓進行醫美服務,開放外國學校在南韓設立分校、吸引外國人來就讀。

而臺灣的服務業,不論生產力或實質薪資從 2002 年之後就幾乎全面停滯。臺灣政府可借鏡南韓,從發展服務業來突破經濟困境。加強發展附加價值高的產業,把 GDP 的餅做大,才有機會提高薪資。

臺灣的服務業大多依靠內需,如何擴大服務貿易,像是吸引外國觀光客來台灣消費。另外,臺灣也許可以有條件地開放,讓更多外國人來消費醫療服務,但前提當然是要解決血汗醫療、醫療人手不足等問題。最後,臺灣教育法規的限制非常嚴格,國外大學沒辦法在臺灣設立分校,所以國外的資金沒辦法流入、讓教育環境的品質再提升。

稅制改革,可以促進勞工就業情況嗎?

2008 年馬英九競選總統時,曾仿效美國提出「勞動所得稅扣抵制 (Earned Income Tax Credit, 簡稱 EITC))」 作為政見。

美國是第一個實施 EITC 的國家,這個制度的前身是經濟學家想推動「負所得稅制」,就是如果你沒有工作、或是工作所得為零,政府應該退你稅、也就是給你錢,顧名思義變成負的所得稅制。

「負所得稅制」類似補助失業者津貼的概念,這個制度可以在「財政部」直接辦理,不需要在「內政部」另設一個福利單位來補貼失業者與低收入戶,讓施政更方便,所以它能降低許多行政成本。但許多人會覺得,這個制度是讓沒工作的人不勞而獲,所以引起很大反彈。因此,EITC 改良「負所得稅制」的做法,補貼未達到標準的工作者,但前提是「你一定要有工作」。

根據美國 2007 年 EITC 資料所繪製的圖表。只要有工作收入的家庭就可以領到補貼,補貼的金額,與工作收入、家庭狀況、子女數量有關。
資料來源│Family Labor Supply and the Timing of Cash Transfers: Evidence from the Earned Income Tax Credit (Online Appendix),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forthcoming

上圖顯示,家庭年收入為零者無法取得補貼,不過有收入後可以拿到的補貼金額,最高點在家庭年收入為 10,000 美元左右的家庭,可以拿到約 4,500 美元的補貼,這筆補貼約佔低所得家庭年收入的 45% ,金額並不少。圖表也顯示,是否結婚與小孩數量也會影響補貼的金額,一直到家庭年收入達到 40,000 美元後,就不再補貼,只剩下課稅。

 EITC 制度的用意,是鼓勵貧窮的家庭要去工作,有工作才有補貼可以拿。也有研究發現此政策的確提高美國貧窮人口的勞動供給,尤其是婦女的部份。

在美國家庭中,男性大多數都有工作,女性則不一定,但此制度施行後,如果家庭收入變多,能領到的補貼也會增加,因而鼓勵未就業的女性也投入勞動市場。

我想知道的是,這些美國家庭領到補貼後,他們的勞動供給會產生什麼變化? EITC 多在每年二月發放補貼,我發現當這些家庭一次領到佔年收入近 50% 的補貼金時,他們的勞動供給產生變化,家中的女性就不去工作了,尤其在家中男性有工作的情況下。持續一段時間後,女性才又重返就業市場。

從研究中可以理解的是,這些領到補貼的家庭多是貧窮的家庭,他們手上的現金不足。因為現金不足,導致信用狀況可能也不佳,所以也無法借錢,甚至可能到處負債。

對這些貧窮家庭中的婦女來說,工作也許不是她們的最適選擇,但因為錢不夠用,所以只好不斷去兼職、打工,直到二月份拿到這一大筆補貼金,才能好好休息,等到錢花完了,才又必須開始工作。我的研究結果顯示在這些低收入家庭中,手頭可動用現金是非常緊繃的。

美國有些研究也發現,這些家庭在二月份拿到錢後,家庭消費金額變高;我的發現是勞動供給變低。這是一致的,沒有工作後,休閒時間變多了,就會產生消費行為。無論是在消費面或是勞動面的發現,其實都反映了低收入家庭的困境,沒錢就沒辦法消費、也無法在想休息的時候減少工作。

因此,若要實行 EITC 制度,不應該集中在某個月份發放補貼金,因為這些家庭就是缺錢,應該平均分散在每個月發放,讓他們可以在需要時使用。

馬英九執政後,原本也想實施 EITC 制度,財政部與內政部就去調查哪些人符合資格,從資料去看哪些人報的稅很少、或是所得很低,結果發現有許多中小企業及工廠的老闆都符合資格,這顯示了許多人報稅不確實、隱匿所得。因此引起社會一片譁然與反對,取消了這個政策。

由於臺灣的產業結構與美國不同,臺灣有許多中小企業與自營工作者,在申報收入時也許不是那麼確實,導致無法用報稅資料來了解是哪些人可以取得補助。也許政府應該用其他數據資料來作判斷,先釐清領取資格,才不會有不公平的情況產生。

EITC 在美國是一項成功的政策,既能鼓勵就業、又能補貼低收入家庭,英國與北歐國家也陸續效法實施。臺灣需要調整的是補貼的審查資格、發放補貼的頻率。

開放移民、移工,是否會與臺灣人搶飯碗?

臺灣的人才一直出去,但很少人進來,這跟我們嚴格的移民政策有關。大家顧慮的是在「同一塊餅」當中去競爭,但如果是邀請這些人來一起「把餅做大」,大家都能享有比較多的利益。特別是不要限制一定要「白領移民」,臺灣用太多「單一的標準」做篩選。

 如果一定要用學歷跟薪資來做標準,像王永慶或郭台銘這些人在成為大老闆前,都不符合篩選資格。

開放多元的人才移居臺灣,未來也許有機會替臺灣帶來新的發展機會,突破當今產業的瓶頸。儘管不知道會不會成功,但不同國家的人至少帶來新的可能性。臺灣面對少子化與人才外流的現況,需要借助移民、移工的智慧與人力,就像美國向全世界借大腦一樣。

也許可以先把在臺的外籍配偶政策改得更友善,基於人道的考量,這個部分應該民眾的支持度會比較高,甚至讓在臺工作外國人的配偶也能取得居留證。當家人都在這塊土地上,就會更無後顧之憂地、願意一起在這裡努力。

研究需分析臺灣許多不足之處,會因此絕望嗎?

薪水不高、生活辛苦,的確是臺灣需要改善的地方。但臺灣社會是很動態、很有活力的,人民有機會發聲爭取,甚至有可能作出改變,我相信臺灣還是會越來越好。

「有些人會說臺灣是鬼島,但臺灣不是沒有希望。」楊子霆靦腆地說。
攝影│張語辰

延伸閱讀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原文為為什麼經濟成長、薪資卻停滯?從數據分析看見臺灣經濟發展的突破點,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The post 為什麼經濟成長、薪資卻停滯?從數據分析看見臺灣經濟發展的突破點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語言的學習不嫌早,還在媽媽的肚子裡就開始了?

$
0
0
  • 文/大家的語言學│在科技業闖蕩的語言學人,有感於社會大眾對於語言學的誤解,因此致力於將語言學知識科普化,帶領你發掘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語言學大小事

最近和幾位準媽媽聊天,她們不約而同的都提到:醫生建議在孕期的後期,可以試著和肚子裡的寶寶說話,因為在這個時期,寶寶的耳朵已經聽得到外面的聲音了。作為辛苦的母親,能夠和肚子裡的寶寶互動,相信一定是非常欣慰的一件事。

然而,令人好奇的是,寶寶和外界隔著一層肚皮,即使聽得到聲音,真的能算是開始接觸語言了嗎?尤其是寶寶還在肚子裡,以目前的科技,無法直接探測到寶寶對語言的反應。儘管如此,學者專家們仍透過其他的實驗方式,試圖探討「嬰幼兒何時開始學習母語」這件事情。

語言學家對於嬰兒何時開始學習母語十分的好奇。圖/pixabay

感知磁吸效應:自動歸納出近似母語的發音

早在 1991 年,知名語言學家 Patricia Kuhl 就已經提出了感知磁吸效應 (perceptual magnet effect)。該效應認為,人們對於母音的感知,會以一個原型(Prototype)為基準。舉例來說,當說到中文的母音 /i/ 時,中文的母語者心中就會有一個標準,認為 /i/ 在感知上就應該是這樣唸、聽起來就應該是這樣。有趣的是,與這個原型音鄰近的音,母語者會自動歸納成同一個範疇,也就是說,每個人發的 /i/ 在聲學物理性上或許略有差異,但人們在感知上會自動忽略這些差異。

語言學家運用電腦合成技術,說明感知磁吸效應的存在。我們舉英語的 /i/ 為例,首先,用電腦合成一個原型的 /i/(Prototype),並創造出 32 個與原型 /i/ 鄰近的音(Variants)。接著,找來英語母語者為這 33 個音評分,聽聽看哪一個 /i/ 是他們認為最符合原型 /i/ 的音,並在一個 7 分量表中給予評分, 7 分代表是最符合原型的音, 1 分代表最不符合原型的音。

研究結果顯示,越接近原型的音,受試者給予的分數就越高,而離原型越遠的音,給予的分數就越低。因此,原型的音就像是一塊磁鐵(magnet),會把同一個範疇的音吸取過來,人們會將原型音及其範疇的音視為同一個音。原型音在兒童語言習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能夠幫助兒童過濾其所聽到的聲音,哪些是原型音,哪些是可以歸納在原型音裡的變體音(variants),哪些是非原型音(也就是不屬於自己母語的音)。

感知磁吸效應 (perceptual magnet effect)概念示意圖

六個月大的嬰兒已能分辨母語和非母語的發音

有了感知磁吸效應為基礎,語言學家 Patricia Kuhl 等人,進一步設計了一項實驗,測試六個月大的寶寶,是否在接觸母語短短六個月的時間,就已經開始能辨別母語和非母語的母音。實驗找來英語母語及瑞典母語寶寶,測試的音為英語原型母音 /i/(對瑞典語來說,/i/不是典型母音)和 32 個變體音,以及瑞典語的母音 /y/(似中文的ㄩ,對英語來說,/y/ 不是原型母音)和 32 個變體音。

實驗結果顯示,這兩個國家六個月大的寶寶,已經反映了顯著的感知磁吸效應。舉英語為例,六個月大的嬰兒會把原型 /i/ 和其變體音,歸納在同一類,但是,對於不屬於英語母語的 /y/ ,則會歸納在另一個類別。瑞典語的嬰兒則是會把原型 /y/ 及其變體音,歸納在同一類,但是不屬於瑞典語原型的 /i/ ,則被歸納在不同的類別。

六個月大的嬰兒,已經能夠區辨母語和非母語的母音。圖/pixabay

有可能比六個月還早嗎?

延續上述的實驗結果,語言學家們心想:六個月已經是最早的嗎?有沒有可能在六個月之前就出現感知磁吸效應?因此,包含語言學家 Patricia Kuhl 及其他心理學家的團隊,設計了一個特別的實驗,實驗的假設是,如果剛出生的寶寶就有感知磁吸效應,換句話說,已經能區分母語和非母語的母音,我們或許就能推測,寶寶早在媽媽的肚子裡時,就開始學習語言了。

實驗找來了二組受試者,其中一組是英語母語的新生兒,另一組則是瑞典語母語的新生兒,兩組分別都有 40 位受試者。新生兒平均出生 32.8 小時(分布從 7~75 小時);實驗所測試的音,延續上述的實驗,包含英語原型母音 /i/ 和 16 個變體音,以及瑞典語的母音 /y/ 和 16 個變體音。

實驗過程中讓受試的新生兒帶上耳機,播放上述英語及瑞典語的母音音檔,並讓新生兒吸吮奶嘴;奶嘴上安裝感應器,並連接電腦,記錄新生兒吸吮奶嘴的次數。下圖為實際的實驗照片:

透過嬰兒吸吮奶嘴的次數,研究者能夠測量新生兒對於母音的區辨程度。圖片取自原論文

實驗人員根據所記錄下來的新生兒吸吮奶嘴的次數,經統計發現,當英語為母語的新生兒聽到瑞典語的 /y/ ,吸吮奶嘴的次數會多於聽到英語的 /i/ ;當瑞典語母語的新生兒聽到英語的 /i/ ,吸吮奶嘴的次數則明顯多於聽到自己母語 /y/ 。

嬰兒在媽媽的肚子裡,就已開始習得語言

根據實驗結果,學者提出幾個值得討論的重點:

  1. 新生兒吸吮奶嘴的次數,反應了他們對於外在刺激是否感到新奇。若是對於外在刺激感到習以為常,反應會比較平淡;若是對於外在刺激感到新奇,反應會較為明顯,吸吮奶嘴的次數會比較多。
  2. 新生兒對於自己的母語,不論是原型母音或是其變體音,沒有明顯的反應起伏,但對於不是自己的母語,不論是原型母音或其變體音,吸吮奶嘴的次數增多,反應較為明顯。有趣的是,這項結果也說明感知磁吸效應可能早在新生兒階段就已存在。
  3. 實驗中的新生兒平均剛出生30幾個小時,因此,對於實驗所呈現出來的結果,我們推判寶寶在母親的肚子裡,就已經開始接收到聲音,並開始對聲音做歸納分類。當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知道哪些母音是屬於自己的母語,因此一出生,即便只有30幾個小時,已經能區分母語和非母語的母音了。

當然,實驗只測試了兩個語言,未來還可持續的擴充研究範圍。但無論如何,已經讓我們知道,語言習得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早很多,早在還沒有呱呱墜地之前,寶寶就已經做好了準備,開始為語言發展之路熱身。

參考資料

  1. Kuhl, Patricia K. Human adults and human infants show a “perceptual magnet effect” for the prototypes of speech categories, monkeys do not.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1991; 50: 93-107.
  2. Kuhl PK, Williams KA, Lacerda F, Stevens KN, Lindblom B. Linguistic experience alters phonetic perception in infants by 6 months of age. Science. 1992;255:606–608.
  3. Moon, C., Lagercrantz, H., & Kuhl, P. K. Language Experienced in Utero Affects Vowel Perception after Birth: A Two-Country Study. Acta Paediatrica, 2013; 102: 156-160.

本文轉載自〈大家的語言學〉,原文標題〈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習母語?

The post 語言的學習不嫌早,還在媽媽的肚子裡就開始了?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一圖勝千言,這些訣竅讓《研之有物》好看又好懂

$
0
0
  • 執行編輯|林婷嫻 美術編輯|張語辰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科普報導的採訪拍攝有哪些眉角?資料視覺化怎麼做?如何做一個科普網站?本文專訪中研院科普媒體《研之有物》的美術編輯張語辰,分享團隊創建兩年來累積的心法。

做好採訪準備,拍出親近人心的好照片

「以前覺得中研院很嚴肅,好像是個很冰冷的地方,」張語辰回想,「但來工作之後,發現每位研究員談到自己的研究,眼睛都會閃閃發光……」。

《研之有物》的每篇科普報導,是由編輯群採訪研究團隊後,再寫成網路文章、搭配資料視覺化圖片。一開始採訪要拍攝研究員時,張語辰內心有點「挫勒蛋」,會事先預設各種最壞的情況:研究員不想拍照怎麼辦、沒拍到適合的照片怎麼辦,想著想著,心中逐漸累積一百種不想上班的理由。

不過!你所煩惱的事,有九成都不會發生。

在《研之有物》工作兩年後,培養出穩紮穩打的攝影步調,張語辰悟出了這個心得:要讓煩惱的事不會發生,就是在採訪之前,先做好所有準備。

編輯群先向受訪的研究員自我介紹、說明來意,接著依據訪綱進行訪談,訪談結束後再為研究團隊拍照,搭配呈現於報導中。 圖說設計│林婷嫻、張語辰

《研之有物》的採訪地點,通常是約在研究員的研究室。張語辰會先在網路搜尋研究員的文章、照片或影片,依據每位研究員的外型風格、研究內容和說話方式,思考適合拍照的姿勢或角度,或是在 Pinterest 蒐集人像照片做為參考。

大部分的政府單位或學者拍照,會擺出「雙手交叉胸前」的姿勢,以表達專業感。但其實這種姿勢,在肢體語言上彷彿用雙手架出一道牆,在受訪者和觀者之間產生距離感。

由於中研院的嚴肅形象已經距離大眾太遙遠,因此《研之有物》的拍攝,通常採取較為親切的半身照或特寫,傳遞「面對面聊天」的感覺,拉近受訪者和讀者之間的距離。

政府單位或學者拍照,不一定要「雙手交叉胸前」,其實有更親切的姿勢可以選擇。 照片來源│Ali Morshedlou, rawpixel, Marius Ciocirlan 圖片重製│林婷嫻、張語辰

 

《研之有物》依據報導的內容,為不同領域的研究員,安排不同的攝影呈現。 攝影│張語辰 照片來源│(左上) 草藥不是吃多就有效!研究員徐麗芬來解惑(右上) 背後中箭、大啖貝類,史前南科住了誰?(左下) 家內性侵 開不了口的原因 (右下) 天才莫札特的傳說很狂?現在只要一鍵就做得到!

採訪拍攝,觀察詢問很重要

若取得研究員同意,訪談過程中會進行側拍,需注意的是,由於研究室可能有尚未發表的研究或是審查資料,因此要先確認是否有不便拍攝之處,以及能否使用閃光燈。

採訪前,會先觀察研究室的光源和陳設,請研究員坐在適合側拍的位子,或是研究員較習慣、感到自在的座位。側拍時,張語辰會站在文字編輯的後方(因為受訪者經常會看著文字編輯的眼睛說話),觀察研究員們說話的頻率,跟著節奏按下快門。

「例如,有些研究員說話較慢、思考較久,只要把握停頓的時候,就能拍出沈穩好看的照片」張語辰說明。相對地,有些研究員說話較快就不適合側拍,因為拍出來的表情會千變萬化,這種情況下,就先觀察研究室的物件,訪談結束後再為研究員拍照。

研究室裡的物件和儀器,勝過千言萬語,能表達出研究員的個性、興趣、以及論文中沒寫到的故事。 攝影│張語辰 照片來源│(左上) 活在當代的原住民族巫師,究竟做些什麼? (右上) 當「老外學者」遇上「打架立院」 ──鮑彤專訪 (左下) 鑽石不只能求婚,還能用於生物醫學! MIT 螢光奈米鑽石 (右下) 真菌也會玩樂高?還組合出「天然物」戰艦!

然而,初次見面受訪,就要擺出姿勢讓陌生的攝影師拍照,若非專業的模特兒,實在是件令人尷尬的事;對於長年沉潛於學術的研究員來說,更是害羞。

「這種時候,我會和研究員聊聊辦公室的小東西,或是聊聊他們的小孩,因為研究室經常會擺著和家人的合照,」張語辰說,通常研究員聽到這些話題,會自然地眉開眼笑,表情肢體也不再那麼緊張。先前客座編輯廖英凱,亦曾分享一個拍照秘訣:

請受訪者數到 3 時吸氣、同時按下快門,拍出來的照片會更有精神。因為吸氣時瞳孔會稍稍放大,也會抬頭挺胸。

拍攝結束後,照片並非直接使用,而是會經過「明星夢工廠」的階段,在張語辰的巧手下,透過 Photoshop 或 Lightroom 為研究員調整氣色,去除背景中的雜亂。有時候嘴唇會加上一層紅色,看起來比較溫暖。裁切照片時,也會注意不要截到關節部位,例如手肘和手踝,以免造成畫面有斷裂感。

無法用文字表達,就用圖像傳遞吧!

在研究員的大腦中,有許多畫面無法只用文字表達,必須變成圖片呈現,例如:研究方法、科學儀器的結構、細胞和藥物的作用等等。將這些資料變成圖像,是《研之有物》美術編輯的另一項重任。

資料視覺化的過程,分成兩個階段:文字編輯先準備資料、找好參考圖片,讓美術編輯了解;接著美術編輯發揮想像力,設計排版和閱讀動線,完成圖像。 圖說設計│林婷嫻、張語辰

《研之有物》存在的目的,是希望能拉近學術與大眾之間距離,因此科普圖片簡潔易讀很重要。為了讓閱讀舒適,整體視覺會採用「低飽和度」的色彩,讀起來較不刺眼。由於大多數網友會用手機閱讀文章,製作圖片時也要放大字級,在手機螢幕才能看得清楚。

做科普的圖片,要很直接明確。

複雜比不過簡單,張語辰說,科普圖片的重點,是運用簡單的線條或插畫來表達,並且兼顧易讀性和美感。需要靈感時,會參考 Behance 和 Pinterest 網站上資訊圖表 (infographic) 的作品。另外,《人人都能上手的資訊圖表設計術》這本書,還有美感細胞的《教科書再造計劃》,都是觀摩插畫設計、配置版面的參考。

談到和美術編輯合作的大忌,張語辰思考許久後說:不要跟美編說「你先設計,我再把文案給你」、「先做兩版出來,我再給你文案」。在不知道資料和文案的情況下,憑空想像視覺的風格,這樣就像請美編「隔空抓藥」。

因為製作圖片的第一步,要先想好:這張圖為了什麼而存在。

引起興趣、說明資訊的科普圖片製作

科普圖片有其存在的目的。針對不同目的,要斟酌圖片的資訊量,以及設計的方式。 圖說設計│林婷嫻、張語辰

若是目的是「引起興趣」,圖片只放一句可以讓人記住的話就好,並運用視覺來吸引目光。

例如,宣傳 2017 年中研院開放參觀時,為了提醒民眾攜帶雨傘、外套、食物和水,製作了下方的 Facebook 貼文圖片。為了吸引目光,當時針對網友特性,埋入意想不到的梗:大部分科普讀者會喜歡的「光劍」。在插畫風格上,採用較可愛的扁平化設計,與過往中研院嚴肅的形象產生「反差萌」。

若圖片目的是「說明資訊」,要避免圖片文字量過多,讓人讀起來覺得有壓力,只要放上重點或關鍵字即可。設計排版時要注意閱讀動線,電腦和手機都是由左往右、由上而下閱讀。

以〈災前改善社會不公,更是真正地救人一命〉文章為例,若想讓網友信服研究員提出的研究發現,尤其是顛覆傳統觀念的觀點,要先讓網友了解這項研究是用什麼方法分析資料,以及為什麼使用這個研究方法。

困難的是,「研究方法」在學術論文通常寫成好幾頁,在科普報導中,如何簡化成一兩張圖片來呈現?

試著用「一句話」來說明「這項研究在做什麼」。

首先,文字編輯要試著用「一句話」來表達這項研究在做什麼,並藉由這句話,讓美術編輯掌握圖像化的方向。

前述這項研究探討的問題,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不同社會階層」的受災機率是否相同。因此,如下圖所示,張語辰以人物的穿著打扮,來凸顯社會階層的身分:醫生、工人、農民、家庭主婦。

資料視覺化案例。 圖說設計│張語辰 圖片出處│災前改善社會不公,更是真正地救人一命

上圖中也比較兩種不同的統計模型,搭配文章說明,協助網友了解為什麼這種研究方法可以探討「受災機率是否相同」的問題。

對於專業的學者而言,有些會認為科普圖片太簡化、或是不夠科學精確。然而,若是天平的兩端放著「貼近科學專業」與「讓大眾看懂」,《研之有物》編輯群通常會盡量傾向「讓大眾看懂」,以達到科學普及的目標。

網站規劃巧思:讓讀者短時間內掌握重點

科普報導完成後,需要一個刊登圖文的網站。《研之有物》網站採用 WordPress 架設,可以把這個系統想像成「自助餐」,有各式各樣現成的介面樣式、外掛工具,可以滿足建置網站的需求,但不一定完全符合你的胃口。

若要讓網站「客製化」成期待的「套餐」,就要基於 WordPress 的網站架構,另外和網頁設計人員、前端工程師合作,優化使用者介面 (UI)、調整 CSS 樣式、設定上稿後台等等。

《研之有物》網站的使用者介面很單純,主要功能就是「閱讀」,並想辦法延長網友的閱讀時間。因此在介面設計上,張語辰安排了兩項巧思:雲朵重點框框、Q&A 聊天頭像。

介面巧思一:提醒重點的雲朵框框(黃底標示處)。 圖片出處│斷開中文的鎖鍊!自然語言處理 (NLP)

若你曾經在捷運或火車上,看過別人用手機閱讀文章,可能會發現他的閱讀方式是:打開網頁 → 手指快速往下滑 → 關閉網頁。過程可能不到一分鐘。

眼前這位讀者,並非過目不忘的武功奇才,而是多數網友沒耐心看完一篇網路文章。考量這種閱讀行為,在每篇《研之有物》報導中,會將研究的重點、研究員主要的思想,安排在醒目的雲朵框框中,就像漫畫人物講話時,旁邊會冒出的雲朵。

就算讀者快速「滑」完一篇文章,也能看到醒目的雲朵框框,在短時間內掌握「大致的重點」。

此外,《研之有物》有許多專訪研究員的文章,會以 Q&A 的方式呈現。在這種 Q&A 報導中,通常話題不會太嚴肅,會以聊天的方式解釋科學原理,或是論文沒寫的研究故事。

為了讓讀者有互動的感覺,張語辰為「訪問者」和「受訪者」繪製專屬頭像,讀起來像是看著兩個人在聊天。

介面巧思二:Q&A 聊天頭像(黃底標示處)。 圖片出處│「中研院院長在做什麼?」網友提問廖俊智

美編的哀愁與快樂

來到中研院成為《研之有物》的美術編輯之前,張語辰是在活動公司工作,工作內容包含佈置活動空間、設計平面宣傳物等等。而《研之有物》的美術編輯,則偏向雲端上的作業,包含文章編排、資料視覺化、臉書貼文設計等等,以及最重要的任務——採訪時為中研院的研究員拍照。

工作過程中,偶爾會有受到考驗、或不如意的時候,張語辰會想著:「這是過程,直到下一次做好另一件事,再肯定自己。」

而快樂的時候,是在社群媒體看到網友回饋「研之有物某篇文章的圖片很好看」,或是看到受訪的研究員將拍攝的照片,滿意地換成個人 Facebook 的大頭照。

如果有意為學術或政府的科普盡一份心力,張語辰認為勝任的條件很單純:只要對科普有熱忱,並且真誠地待人,就能好好地做好這件事。

延伸閱讀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原文標題為〈視覺篇】這幾招,讓政府的科普報導更親切!〉,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The post 一圖勝千言,這些訣竅讓《研之有物》好看又好懂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代糖真能代替糖?甜味劑是我們減肥的好夥伴嗎?

$
0
0
  • 撰寫.編譯/陳志今

甜食、飲料……大部分人應該都很喜歡在嘴饞時吃上一些富含糖分的食品。但糖分攝取過量已成為現代人的通病,更被視為減肥的大敵。

到底怎樣才能大吃大喝又不會增加卡路里攝取和肥油油的肚皮呢?

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在甜味劑出現後有了新的可能。甜味劑號稱「能甜你的嘴、不肥你的胃」,相關廣告也常主打它們零卡路里的優勢,不過,甜味劑真的有那麼神嗎?

號稱「能甜你的嘴、不肥你的胃」的甜味劑真的有那麼神嗎?source: wikipedia

所以說,甜味劑到底是什麼?

甜味劑(又稱代糖)泛指能讓食物具甜味的化合物。跟一般糖類不同的是,糖分能夠被人體吸收並產生熱量(也就是俗話說的卡路里),但是甜味劑大多是無法被人體吸收的化合物,也因此可說是幾乎沒有熱量。

可樂、口香糖,甜味劑的蹤影無所不在

你喜歡隨手來瓶飲料嗎?現在許多飲料公司其實使用了多種合成的甜味劑,比方說大家熟悉的百事可樂,在千禧年初出版的 Pepsi One(以及之後的 Pepsi Max),就使用了名為安賽蜜 (acesulfame potassium) 的甜味劑。

「飯後嚼兩粒A*****無糖口香糖 使你口氣清新自然」聽起來很耳熟是不是?你可知口香糖也含有甜味劑嗎?

市面上的口香糖大都含有木糖醇 (xylitol),一種由植物裡萃取出來的天然甜味劑。木糖醇雖然比不上合成甜味劑來得甜,但在愛美人士和健康飲食的風潮下,近年也逐漸開始受到吹捧。

市面上的口香糖大都含有木糖醇。source: pxhere

甜味劑命運多舛的發展史

糖精的化學結構。圖/wiki commons

第一代甜味劑名叫糖精(Saccharin,拉丁文中的糖),1879 年由美國科學家 Constantine Fahlberg 所研發。糖精具有比蔗糖強 300 倍的甜度,曾一度在美國與歐洲造成轟動。不過,在 1960 年代因為它有安全上的疑慮(有人宣稱會致癌,但後來的研究否定這說法)而被美國食品藥物局查禁,後來解禁時糖精已不再受到歡迎。1

阿斯巴甜的化學結構。圖/wiki commons

取而代之的是第二代甜味劑:阿斯巴甜 (Aspartame),1965 年由美國科學家 James Schlatter 所發現,而這個發現其實源自於他某次不小心舔了沾有阿斯巴甜的試紙。(現在的實驗室可不會隨便讓科學家們親嚐不明合成物 XD)

阿斯巴甜有著容易合成和保存的優點,在糖精被禁後一舉成為最受歡迎的甜味劑。雖然直至今日都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阿斯巴甜會造成人類疾病(比方說癌症),但某些人會對阿斯巴甜的代謝物產生後遺症,因此近年來,許多食品也減少了阿斯巴甜的使用。[1]、[2]

至於第三版的甜味劑安賽蜜 (acesulfame potassium) ,在前兩代甜味劑的經驗後,花了至少 20 年之久,直到 1992 年才被美國食藥局許可使用、1998 年才被許可加入飲料裡。1

而最新一款甜味劑:甜菊食物 (Stevia plant),早在四十多年前就被日本人發現,並廣泛使用在許多飲品中,但直到 2010 年才被美國與歐洲食藥署准許加在人工食品裡。2

又能減肥又防蛀牙,甜味劑好棒棒?

由於市面上主要能有高甜度的甜味劑都是人工合成,再加上第一二代甜味劑最初帶來的健康負面報導(事後證明僅是謠言一場),各國政府對於食品用甜味劑的許可早已不如二十世紀初來得寬鬆。從第一代甜味劑開發後,直到 2010 年之前,已有數以百計的動物實驗,以及醫療統計學來探討食品甜味劑是否會引發任何疾病。

不過,其實也有不少人認為甜味劑是有好處的,比如前文曾提及的天然甜味劑「木醣醇」,在研究數據中顯示可以降低近 30% 的糖攝取量、也被牙醫學界認可能夠降低蛀牙風險。2

牙醫學界認可木醣醇能夠降低蛀牙風險。source: flickr

另外,也有說法認為甜味劑能幫助減肥,原因無他:甜味劑將近沒有卡路里、具備比同重量的砂糖更甜數百倍等特性,讓它們在近年來成為各國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對抗肥胖的超級武器。

在肥胖成為通病的西方國家裡,英國、愛爾蘭、法國、與美國數州已相繼祭出「含糖稅」,用「增加含糖飲料單價」的方式,變相遏止大眾購買含糖高熱量的飲料,同時鼓勵飲料公司和消費者使用 0 卡路里(含有甜味劑)的新式飲品。

在肥胖成為通病的西方國家開始徵收「含糖稅」。source:  pixabay

以英國為例,各大通路商如果販賣含有卡路里糖分的包裝飲料,每一公升必須繳交至少台幣十元的糖稅。短短半年內,原版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等含糖飲料銷售額就應聲腰斬;而新版的無糖飲料,像是大家熟知的 Coke Zero 和 Pepsi Max,則開始銷售長紅。3

非萬能處方箋!甜味劑帶來的疑慮

「喝得再多也不會胖!」聽起來真是了不起的人類發明,可世上真有這麼好康的事嗎?令科學家和公共衛生專家最感困惑的是:

甜味劑出現的百年以來,為什麼所有人類社會,無一例外的,肥胖人口只增無減呢?甜味劑真的能遏止人類過胖嗎?

這個論點的起始點無怪乎:過去百年的研究主要注重於探討甜味劑加在食品裡是否有毒性──完全沒有,但鮮少有研究探討:若人體飲食中缺少糖分(或者是增加糖味劑的劑量)是否會引發飲食上的改變?當我們只有舌頭覺得甜,血液裡卻缺少糖分的情況下,大腦是否有可能會更加渴求食物?

血液裡缺少糖分的情況下,大腦是否有可能會更加渴求食物? source: imdb

這個假說到目前為止只有數字上的關聯(賣越多含甜味劑飲料的國家,青少年過重的比例不減反增),卻並沒有確實的科學研究佐證。不過,一個最新研究再次將科學家對甜味劑的隱憂搬上檯面。

在 2014 年,英國權威的《自然》(Nature) 雜誌刊登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研究,指出甜味劑不僅會改變動物體內的腸道益生箘(生活在人體大腸、小腸裡,幫助分解食物與吸收的菌種),還容易誘發「葡萄糖不耐症」──也就是糖尿病的前端徵兆!4

這個研究由以色列科學家主導,其中使用數種不同的含甜味劑飲食來餵食實驗動物,結果令他們倒抽一口氣:在餵食數個月後,這些動物體內原本被移植的相同腸道菌種開始出現明顯的變化,不僅對後來追加的一般含糖食物攝取量改變,而且變相出現代謝疾病的症狀 4。而代謝疾病最常出現的,就是肥胖及糖尿病!

更進一步的研究更指出,在實驗的環境下,現在市面上使用的六種甜味劑,無一例外地都對腸道菌種有負面的影響 5。雖然這些實驗目前還尚未擴大至人類飲食研究,卻已經為全世界的公共衛生政策打了一個大問號。

或許最安全的減肥方式,還是那千古不變的老方法:均衡飲食、適可而止。

Reference

  1. The History, Synthesis, Metabolism and Uses of Artificial Sweeteners, http://monsanto.unveiled.info/products/aspartme.htm
  2. Are sweeteners really bad for us? http://www.bbc.com/future/story/20150127-are-sweeteners-really-bad-for-us
  3. Sugar taxes: The global picture in 2017, https://www.beveragedaily.com/Article/2017/12/20/Sugar-taxes-The-global-picture-in-2017
  4. Artificial sweeteners induce glucose intolerance by altering the gut microbiota J Suez, T Korem, D Zeevi, G Zilberman-Schapira, Nature, 2014 – nature.com
  5. Measuring Artificial Sweeteners Toxicity Using a Bioluminescent Bacterial Panel, Molecules 2018, 23(10), 2454; 

The post 代糖真能代替糖?甜味劑是我們減肥的好夥伴嗎?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左腦人?右腦人?別再用過度簡化的二分法──《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

$
0
0

左腦人?右腦人?這種二分法真的對嗎? 圖/ElisaRiva @Pixabay

關於大腦,一個最常見的迷思(大概就和「人的一生當中只使用了大腦的 10%」這個謠言一樣熱門)是:人類可能有左腦人和右腦人之分。根據這個迷思,你的個性和「認知方式」會由你哪一邊的大腦比較強來決定,而左右兩邊大腦有明顯不同的功能,左腦據說主管分析和語言,右腦則負責創意和情感。這個迷思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又有多少真實性呢?

地球分南北,大腦分左右?

首先,大家必須先理解左腦和右腦是什麼。這是指大腦的左半球和右半球,就和一般人常見的大腦圖像一樣。

圖/遠流出版提供

左右半腦構成大腦皮質,而大腦皮質是腦部最大、最外層的部分,分成左右兩個半球,中間以一道溝(或說裂縫)分隔兩半。正常來說,左右半腦之間會以神經纖維束作為橋梁連接,尤其是稱為「胼胝體」(corpus callosum)的神經纖維束,裡頭有超過六億個神經纖維,左右半腦便是藉此溝通、協同合作,而外在世界的感知訊息也會因此同時進入左右半腦,所以左右半腦通常會獲得等量的訊息輸入

人腦的正中橫切面,胼胝體是圖正中白色的弧形結構。 圖/wikipedia

有鑑於此,好奇心旺盛的科學家們自然會想知道,如果胼胝體斷裂,而形成所謂的「裂腦」,會發生什麼事?於是,美國神經心理學家斯佩里(Roger Sperry)在 1960 年代開始實驗裂腦的貓隻(他後來以這項研究獲得諾貝爾獎),最後,他和認知神經科學之父葛詹尼加(Michael Gazzaniga)受邀在人體上進行實驗,受試者為患有可導致殘疾的癲癇病人,為了減緩症狀,兩人透過手術切斷了患者的胼胝體,造就出一連串影響深遠的研究。

實驗證明,左右腦的功能的確有所不同,最明顯的發現是,大多數病人的右腦難以製造語言。這些實驗的結果很細微複雜,若是直接刊登在科普報導裡頭,勢必晦澀難懂,於是,許多過度簡化,甚至以偏概全的學說開始流傳。

偏側化只是小區域的局部現象

輕易將大腦分為左右,並將人格分為理性與感性,是粗略且危險的二分法。 圖/Arcaion @Pixabay

1973 年,《紐約時報週報》(New York Times Magazine)刊登了一篇千古留名的文章,標題為〈我們是左腦人或右腦人〉(We Are Left-Brained or Right-Brained),開頭便寫道:「我們的腦袋住著兩個極為不同的人(中略)……一個擅長語言、分析,一個擅長藝術……。」在這之後,《時代雜誌》(Time)、《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也刊登了類似文章,這個廣為人知的科學迷思就此誕生!左腦和右腦的分野,如今已成為「認知方式」最籠統的概論:左腦是聰明但無趣的會計師,有自閉傾向;右腦則是呆呆傻傻但心靈奔放、情感強烈、有創意的藝術家。但斯佩里本人也提出警告:「實驗觀察到的左右腦認知方式二分法只是個大致的概念,這樣的二分法很容易失控。」斯佩里如果地下有知,大概也沒料到自己的學說竟然會失控到這種程度吧?

此後,心理學家一再指出左右腦二分概論的謬誤。2013 年,一份明確的證據出現於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神經科學家的研究中。他們掃描了超過一千個人的大腦,得到的結論是:「腦部功能的偏側化 [1] 顯然只是發生於小區域的局部現象,而不是整個腦部網絡的普遍特性;研究數據無法佐證人的整體腦部表型(phenotype)有出現左腦比較優勢,或右腦較占上風的情況。」換句話說,某些功能的確與大腦某些小區域的活躍活動有關,但並沒有證據顯示人的某半腦強過另外半腦

打破左右分野,柯斯林提出新分法

頂尖認知神經科學家費德梅爾(Kara D. Federmeier)則表示:「看起來比較安全的說法是: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幾乎每次都是同時使用左右兩邊的腦。」儘管「裂腦」病人的腦部的確在某些區域有差異,但也不是分得那麼涇渭分明,也就是說,雖然右腦無法言語,但仍然會參與處理語言的某些層面,例如語調和重音。另一方面,有別於「右腦有創造性、左腦缺乏想像力」的普遍認知,葛詹尼加從裂腦實驗得到的結論是:左腦才是「創造力、敘述能力」的中心。

既然各種理論都無法周延,或許打破左腦和右腦的分野會有幫助。頂尖認知心理學家柯斯林(Stephen Kosslyn)和米勒(Wayne Miller)合寫了一本《上腦與下腦:人類思維方式新洞見》(Top Brain, Bottom Brain: Surprising Insights into How You Think, 2014),他們提出另一個方法來取代左右腦的分法,強調:「上腦負責擬定計畫,以及在情況不如預期時修改計畫;下腦則是分類、解讀我們所感知的事物。」

注解:

  • [1]:即腦側化(lateralization),意指左右腦各有專司職掌。

 

本文摘自《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2018 年 3 月,遠流出版。

The post 左腦人?右腦人?別再用過度簡化的二分法──《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為什麼電影越可怕,越多人喜歡?──《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

$
0
0

嚇人的恐怖驚悚電影,人氣始終居高不下,這產生了一個心理上的矛盾:為什麼電影越可怕,越多人喜歡?

其他受歡迎的恐怖娛樂還包括鬼屋秀、恐怖故事(影集)、驚險刺激的雲霄飛車,這些娛樂提供了多元的體驗,有的是一步步累積的陰森恐懼;有的則熱愛突如其來、冷不防的驚嚇。這些驚險、刺激、甚至令人作嘔的感受不一而足,所以或許無法用單一簡單的答案,來解釋人們為什麼喜歡恐怖電影。例如,研究恐怖電影若只鎖定砍砍殺殺的血腥片,並排除那些以營造心理驚悚取勝的作品,就會陷入困境。不過,裡頭顯然有些共通的現象與作用,心理學有辦法解釋嗎?

2017 年引起話題的恐怖電影《牠》。儘管大家都被嚇個半死,討論熱度仍然不減。 圖/IMDb

恐懼是演化而來的避險機制

說到恐怖電影及其激起的情緒,首先一定要提到「恐懼」,這是恐怖片予人最普遍的情緒之一,在跨文化之間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例如,一位西方電影觀眾可能看不懂韓國的喜劇片,因為裡頭有大量異國的社會文化比喻,但他幾乎毫不費力就能看懂、回應韓國的恐怖電影。從這種共通的恐懼文化,大概可看出天生情緒反應的演化起源。

2010 年京都大學的心理學家正高信男(Nobuo Masataka)等人進行了一份研究,證實了所謂「先備學習」效應 [1]。研究顯示,城市出身、年僅三歲的孩童一眼就能看出螢幕上的蛇,其速度遠比從螢幕中看出花朵要快上很多;如果那條蛇作勢要攻擊的話,孩童的反應還會更快。

即便是生活在城市中,看見蛇的機會不多的三歲孩童,也能迅速辨識出圖片中的蛇。而這個速度遠遠快於辨識出一朵花。 圖/Foto-Rabe @Pixabay

這種源自演化的避險反應淺顯易懂,此為一種對「掠奪」的原始恐懼。其他常見的恐懼反應──例如恐懼傳染病、害怕個人受到侵犯──大概也有同樣淺顯易懂的演化起源。2004 年,加拿大貴爾輔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的戴維斯(Hank Davis)和賈佛(Andrea Javor)請參與研究者根據三種恐懼(掠奪、傳染病、個人受到侵犯)來給四十部恐怖電影打分數,結果發現,票房成績與分數有強烈的正相關。換句話說,票房成績最亮眼的電影,確實最訴諸人們最原始的恐懼,也就是戴維斯所說的:「(這些恐懼來自於)人們演化過的認知機制。」

二手的恐懼體驗,滿足了本我的誘惑

上述論述或許可以解釋恐怖電影為什麼這麼嚇人,但無法說明人們為什麼喜歡這種不舒服的體驗。這時就要請現代心理學之父佛洛伊德出場了。他曾發表一篇影響深遠的文章〈論詭異〉(The Uncanny, 1919),自此掀起了心理學界從精神動力的角度來解釋各種現象的深厚傳統──也就是採用心理學的精神動力理論。這個精神分析法從佛洛伊德的傳統學說來看,恐怖電影可提供一種二手(但安全)體驗的驚悚來探究本我,並喚起深埋已久的情緒,以及被長期禁止的欲望。而從榮格的學說來看,恐怖故事的吸引力在於可以和原型接觸交流──所謂原型,指的是最原始的「文化模板(cultural template)」,深深烙印在眾人的集體潛意識裡,可觸發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

然而,心理學界把佛洛伊德和榮格的理論視為哲學,而不是可驗證的科學假設。近代對恐怖電影吸引力的解釋還包括齊爾曼(Dolf Zillmann)在 1970 年代提出的興奮轉移理論。他指出,恐怖電影結束時,當緊繃的張力平息下來、好人獲勝,這時觀眾會感覺良好,這是古希臘「宣洩」(catharsis)概念的現代版。然而這套理論最明顯的瑕疵是:很多恐怖電影並沒有快樂結局。

另有一套理論認為,恐怖電影有一種類似於做夢的功能,是一種虛擬實境演練,以利於應付真實人生的危急情況。在虛構的世界裡預先體驗恐懼,可讓我們先做好準備,以因應真實世界裡的危機。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真的不酷

約會必看恐怖電影,是有心理學根據的! 圖/rolandoemail @Pixabay

1986 年,齊爾曼、門道夫(Norbert Mundorf)等人發表了一篇研究,指出男大學生在看恐怖電影時,如果女伴表現出憂慮、受苦,男大生會看得更過癮;而女大學生的男伴如果保持冷靜鎮定、堅忍,女大生會看得更高興。1960 年代一項經典研究也證明,男性如果在不穩的吊橋,或其他容易引起恐懼的情況下遇到年輕女子,這時男性所散發出的吸引力,會勝過在平穩的地面上與女子相遇時的狀況。這意味著,一旦高漲的情緒被激起(意即腎上腺激增的生理情況)並轉移到其他感受或性吸引力上時,就會出現這種「錯誤歸因效應」。

此外,夫妻或情侶檔去看恐怖電影,或許也會有類似的狀況,也就是所謂的「依偎效應」。甚至,若在一個安全、可掌控的環境裡觀看虛構電影,當恐怖片激起了高張反應,就可能會讓人產生「後設情緒」,意即觀眾能夠清楚察覺到自己的害怕及恐懼,並以此為樂(因為不會真的有危險)。

注解:

  • [1]:prepared learning,指演化上的適應能力,生物為了求生存,某些能力的學習會比較快,例如對蛇的恐懼、懼高等就是為了生存而容易學到的能力。

 

本文摘自《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2018 年 3 月,遠流出版。

The post 為什麼電影越可怕,越多人喜歡?──《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177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